智慧示弱以退为进 做生长型父母成全生命之舞


*示弱不是缴械,而是将指挥棒化作星光,让孩子循着自己的轨迹运行。当父母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成为静默的观众席,孩子的生命之舞才会呈现出最动人的韵律,我们在彼此成全中生长。

“你看嘛,有个新玩意儿都不会用哈……这是大疆新款mobile7pro。他自带热成像跟踪仪,只要你的人像被录制了,即便你躲到物体后面,一旦露头就会被自动跟踪……”儿子“教育”我时说到。

这样的场景,在我们家“经常出现”,好像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这样的频率“越来越多”,甚至很多时候“他还煞有介事的‘教育起我’来”。

如果我们总以父母身份自居,以“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白米还多”这样的“传统经验”来面对“成长中的挑战”,我们也许可以用“父母之威”能暂时快速“压制”孩子“独立的崛起”。但,这样的做法,终究只是表面功夫,一场看不见却客观存在的“青春觉醒”正在不断“潜滋暗长”。

怎么办?

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言:修剪枝条的手势必须保持谦卑的克制,因为过度的干预会让植物失去寻找阳光的本能。做生长型父母,就要智慧示弱,采取以退为进的教育新思路。

智慧示弱,要求我们爱而有度,爱而有方。时下,很多年轻父母对孩子的爱,细微至极,无所不包。最为常见的是,今天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最大限度”地在“最原始质朴”的自然世界里,与泥土打交道,和蚂蚁做朋友,与小溪闲聊……很多时候,他们都生活在一个“无菌世界”里。

这样的养育方式,对吗?

如果要算对的话,那也只能是“非常有限”的对。毕竟,人不可能在温室里孕育出壮秧来。所以,即便他们是婴幼儿,作为父母的我们仍然需要智慧的爱,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去探寻、接触、发现这个多彩的世界,孩子大概率会生病,出现一点小情况,但这都不要紧。因为,这些经历,都是他们与这个真实世界建立联系的必然路径。我们没有一个人能替代别人真实的体验,更不能替代真实的活过。

父母之爱,要智慧的给予,一路陪伴,默默耕耘,静待花开。千万不能爱而有碍。

父母智慧的示弱,本质是对生命节奏的敬畏。试想,孩子刚来到人世间渐次长大成人,他们看待我们的眼光一定有过这样的阶段:顶礼膜拜(婴幼儿时期)——渐次平视(儿童少年时期)——逐渐怀疑(青少年时期)——有点俯视(中青年及以后)。每一位父母自身成长的经历亦是如此。因此,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很好的理解生命在每一个阶段的真实样态,那么当我们在面对孩子“成长本能”带来的“挑战”时,很容易手足无措,无所适从。

正如开篇所描述的情境一样,现在的他经常会出现“怼我”“正面硬刚”的情况。我不仅不生气(当然不涉及原则性、根本性的问题),我反而觉得这是他长大的表现,是由“他我”走向“自我”的“本能觉醒”。我应该为他的这种表现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才对,因为他越来越“成为自己”了。

做父母的,我们终究只能陪伴孩子“扶他一程”,不能“扶完一世”。孩子因我们而来,但不为我们而来,应该有专属于自己人生的完整履历。做生长型父母,就要学会智慧的示弱,懂得适时地放手,看似退出,实则以退为进,成就生命,成全彼此。

每年秋季开学,机场、火车站或者汽车站,总会出现年年花相似地一幕:父母和孩子拥抱后的离别,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纵有千般不愿,万般不舍。但生命的事实告诉我们:父母子女一场,终究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别离。

我们都要学会接受这不变的定律,更加珍惜当下的陪伴。

示弱不是缴械,而是将指挥棒化作星光,让孩子循着自己的轨迹运行。正如夜色中的萤火虫总在飞离掌心时最明亮,教育的奥秘或许正藏在这种放手的哲学里。当父母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成为静默的观众席,孩子的生命之舞才会呈现出最动人的韵律,我们在彼此成全中生长。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学校本来就是读书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打造“书香校园”?

做生长型父母(十八): 孩子的成绩,我们可以这样问……

评 论
请登录后再评论
avatar
父母示弱,亦是大智慧。
25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