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长型父母(十八): 孩子的成绩,我们可以这样问……


“不完美”“遗憾的艺术”恰是教育之美所在,我们竭尽全力的引领生命向善向美,守望花开的灿然。当我们把成绩单看作标注着“此处需要加固”的路标,而非判决人生的标尺,教育才找到点亮心灯,影响生命的意义。

当数字化的分数成为衡量孩子价值的标尺,焦虑便像藤蔓般在亲子关系中疯长。但真正的教育智慧,恰恰在于将这张成绩单转化为成长的阶梯。做生长型父母,面对孩子的每一次成绩,我们应该这样来开启对话:从“你考了多少分”到“你学会了什么”?

人生终究逃不过: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事事难成事事成。考试,是人生不同阶段都要经历的“坎”。只是校园内的考试,我们最容易聚焦的是文化测试。从功利的角度看,他关乎孩子知识掌握程度、升学与否、未来前途、人生际遇等等。所以,我们较多的时候都很容易坚持结果导向、目标导向来“审视”每一次测试。

但事实上,过程中的每一次测试,除了力求最好之外,更为重要的一项功能便是“查漏补缺”。只要不是“升学”“跨段”的“决定性”考试,都是成长中的“小摩擦”,我们没有必要把他看得那么重,徒增加孩子过重的学习负担,添乱于家庭的亲子关系。

话虽有理,落实太难。因为,我们总是会受到这或那的“干扰”,总会在不自觉间“对比”“别人家的娃”,为何同样的教学资源,呈现的学习结果差异却那么大呢?一旦我们陷入只关注“外因”这个“死循环”,我们必然难以自拔而无限内耗。所有看似轻松的结果,必然有他过人之处:或是“天赋”所能,或是“勤奋”所至,或是“人和”所为……但我们更应该转向自我,转向内部,要自我“深挖”,“理性”辨析,勇于承认别人的优秀,但也不因此贬低自我。只有找到“打开心门的钥匙”,我们才能不断向内探寻,找到“学而不上”的问题所在,才有可能找到“突破自我”的可能方法。

这必然要求家长首先自省。深刻检省自我从“生命土壤”的角度,是否给足了孩子“足够的优秀基因”。比如,父母本身奥数能力有限,却要求孩子无限高水平,这实属“赶鸭子上架”。不是每一科学习,通过勤奋都能解决的,很多东西需要的是“与生俱来”的“某种天赋”,而这本身就是父母基因起着更大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每当看到孩子成绩不尽如人意之时,我们除了关注考卷上的对错之外,也要向内自我反省,最大可能用儿童视角看待问题,引导成长,让他们在更加安全的环境中,找到重拾信心的可能。我们要做的,就是有力、有序、有为的示范引领,其余的就交给实践,交给时间,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与其为已然定型的分数结果焦虑,不如为“每一道错题”开出“治病药方”。既然错已经客观存在,在多的“假如当时你怎样”的反问,不如直面错误本身,一起探寻“问题根源、改进措施、跟进督导”等策略,关键是接下来要持续抓好落实。正如某校校训“样样落实,天天坚持”,只要我们持续精进用力,一定可以赢得最大可能的改变。毕竟中高考原则上的单科总分最高才150,只是别人比你暂时先到而已。我们的持续努力,每一次都是向他们靠近,无限缩短差距,成就最好自己。这个过程中的体验,也许对于今后的生存,更显重要!

“不完美”“遗憾的艺术”恰是教育之美所在,我们竭尽全力的引领生命向善向美,守望花开的灿然。当我们把成绩单看作标注着“此处需要加固”的路标,而非判决人生的标尺,教育才找到点亮心灯,影响生命的意义。那个攥着成绩单站在玄关的孩子,需要的不是焦虑的质问,而是一个温暖的拥抱:“今天的学习之旅,有什么新发现要和我分享吗?”在这充满信任的对话中,成长的种子正在悄然萌发。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智慧示弱以退为进 做生长型父母成全生命之舞

在玉带山小学紫荆夜校“AI赋能家庭教育”主题活动上的发言

评 论
请登录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