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伟:教育,是做出来的学问!


教育,是做出来的哲学!只有真实的经历,才有恰当的发言。师生的成长,都是离不开真实阅历后的体验与反思,我们要笃行教育是做的哲学!

教育,是做的哲学!每一个教育人,只有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下,敢于做,善于做,坚持做,对教育的理解才会深刻,才会透彻,才会拥有“个人理解的专属标签”!


我们都深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作为一线的学科教师或者班主任亦或是工勤人员,我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是有所差异的。学科教师对爱的教育,更多的是学科思维,从课堂出发,从知识本位出发在理解并施予教育之爱;工勤人员更多的是从“服务”的角度,积极为学校系统全面高效的运转施予爱,多半是一种职业的本能使然;但是,班主任的教育之爱,应当是“全面的、细致的、深刻的”,他始终要坚持“心中有人”这个核心,恪守“把学生放在最中央”的维度,施予普世又适度特别的教育之爱。这些体验的归因,都是基于在真实情境下,各自角色担当中,做中体验、总结出来的。

教育,是做出来的学问,更加强调实践性。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教育即实践的观点,充分证明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会产生知识的生产力,一味的“闭门造车”“闭关修炼”最多习得的是理论上的建构,但能否真正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是需要打一个大“?”。故而,我们要做“生活实践”教育,设计开放多元的实践活动,联通生活,链接未来,让学生完整的做事,完整的成长,在做事情中历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做事的门道,培养完整性思维。我们要在“做”中教学生去做人、做事、做学问。

教育引导学生如此,教师本身成长又何尝不是呢?没有一位教育名师不是从真实的讲台上走出来的。只有站好了讲台的老师,在一节节真实的课堂上摸爬滚打不断向阳生长的老师,才能走近名师,走向名师,成为名师。因此,那些真实课堂里曾经被否定的难堪,那些难以入耳的批评,那些不被人知晓的熬耕守夜……都是我们无限攀高向上的成长“奠基石”。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样的“奠基石”叠加的厚度,就是将来教育人生成长的高度。我们没有理由去拒绝每一次可能被批评的“成长”,只有经历得够多,我们的阅历才“够味”

“纸上画藤不结瓜,芦花虽白难纺纱。”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心之所向,行之所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笃行教育是做的哲学,我们在行动中见证成长。如是,我愿,我行!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朱明伟:德育,应是一种向善向美的感染力!

32个家庭教育经典案例,涉及教育知识和心理学常识,值得读一读

评 论
请登录后再评论
avatar
很有道理和启发。
2 个月前
avatar
教育是理论和实践、教师和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双向奔赴。
4 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