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长型父母(三十二): 怎样呵护“花期提前”的孩子


孩子的青春像早春的溪水,看似喧闹奔涌,实则仍需要岸的温柔包容。须知每一代人都携带着时代的基因突变,父母的使命不是校正季节的时令,而是让温室的玻璃永远透光。当少年终将长成自己的模样,那些曾为他扶正衣领的指尖温度,会化作他走向远方时,衣襟上永不褪去的晨露。

我们不可否认的一个现实:在各种“合成食物”的催生之下,现在的孩子“物质肉身”成熟速度正在“加速演进”;在万物互联,人人自媒体的时代,孩子接触到的“隐秘信息”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在青春偶像的持续“催化”之下,他们很想“快速长大”,寻找到更多的独立、个性和自由……

时代洪流,不可阻拦。但,作为家长的我们还是要保持定力,在与子女共同生长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躬身实践,行为示范,更好引导他们以更加正确的去辨析何为好,何为不好!不要让生命花期乱了序,成长节奏被破坏。

1

“你发现了吗?儿子最近每天早上在洗漱间镜子前,不停的摆弄着他的发型。这是青春期提前了吗?(儿子刚好11岁)?”妻子对正在伏案工作的丈夫讲到。

“有吗?是不是你太敏感了哦!再观察观察,不要有点风吹草动,就打草惊蛇。保持战略定力”。丈夫一边在屏幕上敲击着文字,头也不抬的回应着妻子。

“儿子,你最近早上洗漱,总是摆弄着头发。真是越来越臭美了哦!是不是那个女同学说你要注意形象呢!需不需要妈妈帮你买一瓶发胶呢!好给你的帅气发型定个型啊”。

“妈!你真是太敏感了。哪里有女同学说我的发型嘛!现在,全班男同学都非常注意个人形象啊!哎呀,你不要乱想哈”说完这话,儿子背着书包快速溜出家门。

愣在原地的妈妈还没有回过神,爸爸起身就说“这小子,青春期提前了!看来,是该好好关注,正确引导了。否则,他那点心思估计都不用再学习上了”。

这样的场景,在每个家庭里都有过“可能雷同”的经历。父母定然知道青春期是生命成长的必然阶段,但是时代变化以后,还没有来得及做好各种准备,他就提前到来。如果再让“青春期”撞上“更年期”,那家里的“火药味”定然浓度极高,随时都可能被“点燃”。

怎么办?

2

父母作为过来人,面对孩子“花期提前”的现实,可以大胆尝试这些做法:

直面“花期提前”的客观现实,不避讳、不逃避,在共同探讨中寻找破题之策。孩子“花期提前”不是洪水猛兽,不是不能见光之事,父母要以过来人最真实的样态积极引导。我们可以尝试在书房里共读一本《青春期密码》这样的书籍,通过书中故事、情境、图片等,引导孩子更好认识自我,认清自我;还可以尝试一起户外活动,诸如跑步、打篮球、登山等,在身体受到极限考验后,和孩子一起躺地上仰望星空数星星,然后打开话匣子,用真实经历引导生命自省;也可以尝试主动学习孩子最近喜欢的音乐、了解他崇拜的明星等,寻找到能够与他共鸣的话题,由此及彼的探讨交流,潜移默化引导子女更好生长。

采取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看似无为实则有意的教育之策,构建多维共进立体化关爱网络。面对孩子青春期的蜕变,我们不一定有充分的准备,但又不能不面对。所以,这个时候的父母真的不要和孩子正面“硬刚”,多采取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之策,积极联系班主任、他的好伙伴、生命中最信任某个家人等,共同构建一个让他“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关爱的网络(注意不是监视),让孩子所有的心事有人听,所有的困惑有人能解,所有的个性有人能陪同张扬……如此这般,他的青春之河,决堤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生命之舟,就能更好的行稳致远。

除了采取以上策略之外,还可以采取书信留言、网络关注(换一个网名,保持网友交流,只有父母自知即可)、适度满足“物质虚荣”等策略。总而言之,我们所有的方法,都只为能更好走进孩子的心理,找到他的成长之需,从而“为需定制”。

3

每个人都会经历属于自己的青春期,不必夸大更不必恐慌。只要坦然面对这注定中要经历的一切,顺势而为即可。

孩子的青春像早春的溪水,看似喧闹奔涌,实则仍需要岸的温柔包容。那些对镜整装的清晨、书包里藏着的秘密、眼角眉梢的倔强,都是生命在练习破茧的姿势。与其焦虑花期错序,不如在时光的流程里播撒理解的星光——用书信作舟,载着月光停泊在他枕边;以篮球场为纸,让汗水写下成长的注脚。

须知每一代人都携带着时代的基因突变,父母的使命不是校正季节的时令,而是让温室的玻璃永远透光。当少年终将长成自己的模样,那些曾为他扶正衣领的指尖温度,会化作他走向远方时,衣襟上永不褪去的晨露。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

既有“无为而治”的教育定力,又有“赶蛙出井”的教育智慧

评 论
请登录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