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口的巨人,行的矮子”屡见不鲜,表达者乐此不疲沉醉其中,把自己所有预设的美好“畅想得天衣无缝”。但真正落地践行,且持续践行者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为何?
想是个人主观“意淫”的美好期许,但持续的“行动”则需要笃定的信念加长久的毅力,在日复一日“小事”中“叠加”改变,用恒久的量的积累,助力“质”在瞬间爆发的改变。最为重要的是“做起来”,只有做起来,才有可能“做得好”,做到“完美”。因此,我们要以无为之举,攒有为之功,以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来面对教育工作。
每一个今天的教育工作,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坚持“教育无小事,事事可研究”的观念,“研究着”做教育。每一天的生活本身没有特别的意义,是我们用高尚的事业追求赋予他以意义。因此,我们就要做教育生活的用心人,专情投入,在细致观察,咂摸反思,凝练总结中,找寻出“每一个今天的那点不一样”,及时用或文字、或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在夜阑人静独处反思中,向内自省,找到“每一个今天”的优点、缺点或遗憾。这样持续的精进,必然会让内心更为丰盈和充实,丰满的理想才会日趋完善,心中“愿景”才有可能变为真实“图景”。
坚持持续的阅读输入,与名家大咖的思维碰撞中“点燃心中小宇宙”。我们的生命是一场单程旅行,有限的物质生命体验无法满足精神的富足。因此,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活出N次方,在阅读的世界里,我们会遭遇他人的遭遇,体验他人的体验,反思他人的反思……这些体验会带给我们对现实世界最为直观的关照和审视,“我的人生该追求一种怎样的活法?”只要每一个自我进入“自我反思”的“深水区”,我们定然相信“那一个自我”心中的“小宇宙”定能“被点燃”,爆发出“我要做点有意义的事”这样最直观的想法和行动,足矣!每一位读者,都要笃信阅读的力量,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坚持多向输出,在交流分享中再逼自我“拔节生长”。多向输出,包括讲座、微论坛、论文发表、制作自媒体视频等等。输出是倒逼自我输入的最好方式。因为我们要分享,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至少要及时总结,简单提炼,从个人经验努力上升到共性经验。别人在聆听你的分享后,能及时产生共鸣,形成共识,同频共振触动心灵,让一个人的优秀带动一群人的优秀,继而从普通努力向上追求卓越。同时,输出本身也是提炼成果的必然路径。每一位教育人,都要有“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大局意识,用“长足”的眼光,做“长程”的教育,恒守积跬步至千里的信念,勤奋务实,静候花开。
“想到”是预设,“得到”是预判,只有“做到”才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