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进校园心花怒放,走出校门前程无量——参加江北区教育大会感言


2025年3月7日,江北区教育大会成功召开。聆听了代表们的发言和领导们的讲话,特别是市教委江鹏副主任讲的“把学校办成老百姓喜欢的样子”和区委陶世祥书记提出的“让学生走进校园心花怒放、走出校门前程无量”要求,既倍受感动,又倍感压力。 教育从来都不是冰冷的分数与排名,而是承载着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期许,其本质在于唤醒生命的自觉与尊严。当我们将“心花怒放”的成...

2025年3月7日,江北区教育大会成功召开。聆听了代表们的发言和领导们的讲话,特别是市教委江鹏副主任讲的“把学校办成老百姓喜欢的样子”和区委陶世祥书记提出的“让学生走进校园心花怒放、走出校门前程无量”要求,既倍受感动,又倍感压力。

教育从来都不是冰冷的分数与排名,而是承载着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期许,其本质在于唤醒生命的自觉与尊严。当我们将“心花怒放”的成长体验与“前程无量”的发展空间熔铸为教育理想时,实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生动映照。这不仅需要打破工具理性的桎梏,更要在价值重构中建立有温度、有远见的教育哲学。即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让每个孩子既能触摸当下的幸福,又能望见未来的星光

以人文之光温润心灵,是教育回归本真的必由之路。在知识获取之外,教育更肩负着培育健全人格的使命。当教师的目光穿越分数构成的数字迷宫,真正看见每个生命独特的生长纹路;当校园的晨昏不仅回响着朗朗书声,更能容纳青春期的迷茫与顿悟,教育便具备了直抵人心的力量。这时,教育便不再是单向度的知识灌输,而成为了点亮心灯的温暖工程。这种力量体现为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对成长节奏的守护,最终在心灵共振中建立起超越功利的教育信仰。正如古语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唯有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教育坐标的中心,才能让知识的传递升华为文明的传承。

以创新之翼托举梦想,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在人工智能重塑人类认知版图的今天,教育的价值早已不局限于知识存储量的累积。当课程体系开始关注思维模式的建构,当评价标准转向核心素养的培育,教育便完成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本质跨越。这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创新教育的丰硕成果,更是教育赋能个体发展的澎湃力量。这种转变打破标准化生产的窠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潜能,在实践创造中确认价值。正如量子力学揭示的“观察者效应”,教育者唯有以发展的眼光构建成长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突破认知边界的勇气。

以协同育人镌刻担当,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围墙里的学校虽然温暖,但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稍显孤单,有时又力不从心,需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辐射延伸教育能量。当家庭的理解性陪伴、社会的实践性资源与学校的专业性指导形成育人合力,教育便从封闭系统转变为开放生态。这时,教育便真正成为了全民共建共享的众生工程。这种转变既需要制度设计打破部门壁垒,更需要文化创新弥合观念鸿沟。就像光合作用中叶绿体与线粒体的精密协作,唯有建立多方共生的教育共同体,才能让个体成长获得持续的能量供给。

站在文明演进的历史维度审视,教育从来都是照亮民族未来的火炬。从孔子“有教无类”的杏坛理想,到今天“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庄严承诺,中华文明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当我们的校园既能成为孕育梦想的沃土,又能化作启航远征的港湾,这样的教育图景终将凝聚成老百姓心中最温暖的期待,铸就成民族复兴路上最坚实的基石;当教育既能守护少年眼里的星光,又能铸就他们搏击长空的翅膀,这样的学校,终将成为老百姓心中最美的精神地标,成为每一个家庭征程上永不熄灭的灯火。

这既是教育事业的终极追求,更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时代回答。

故此,愿我们共同努力,“把学校办成老百姓喜欢的样子”,“让学生走进校园心花怒放、走出校门前程无量”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对一高中学校校训“宽严相济、长善救失”的理解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七大挑战及改进策略

评 论
请登录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