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伟:德育,应是一种向善向美的感染力!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只有抓好育德铸魂工作,我们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才会质量更高、成色更足!

德育是灵魂,智育是前提,美育是动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是立德为先。诚如“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

如何在真实的育人场景中引领式、示范式、感染式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从自然人的完备走向社会人的完善呢?也许,新学道的一个德育理念能给予我们启发:

“德育不是规则、制度约束出来的,而是老师自身行为示范向善向美的生命力和状态,点燃、感染、引导出来的!”魏校长如是说道。

初听难知其中意,静思方能见其神。他们把一个极其抽象的德育概念,给予温暖、形象、可感的方式转化表达出来,让每一位听者顿觉“耳目一新”,非常愿意深究其理。因为,我们的惯性思维被定格在“德育就是制度,是约束,是说教,是师生不能越雷池半步的红线……”似乎我们通过“严格”甚至“严厉”的管教,就能让学生顺着期待的方向“自然生长”,就是合格的未来接班人。殊不知,这种重重束缚,管制的德育,彰显的是生硬、冷酷的一面,以至于学生难免出现“谈德色变”,这样做德育,很容易把师生的关系弄得很僵,搞得很“对立”。没有“好关系”,就没有好效果,这是必然的。所以,一般意义上的德育做法,确有很大的改变空间。

从学校教育生态环境中来看,德育的感化和引领,一定需要老师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行为示范的感染与感化力。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他们天然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偶像和榜样,越是低年级越发明显。所以,师者自身的阳光心态、心善的行为和谦恭的言语等等,都会是学校生态环境下“隐性的德育资源”,我们在做,学生在看、在模仿。这就更加需要教师要始终努力向上向美的生长,用自身不停的“拔节生长”来带动、影响、引领一群群不完美之人努力追求完美。

德育之美,奥秘甚多。在众多的阐释中,我始终愿意坚信“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的元道理。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因校制宜创生自己的德育品牌,丰富德育建设的具体抓手,开展优质高效的德育活动,但这所有的“外显德育形式”,一定离不开对“人”这个核心的聚焦,而好德育、高效德育、美好德育最为直接的便是和学生一道成长的每一位老师。只要他们真切地用自身“有形或无形”的人格魅力,自身始终向善向美的追求,就一定能最大程度上感染、点燃、唤醒学生身上“人性最美的光辉”,成为向善向美之人

诚如是,我们的德育实效,不就更为可见、可感、可知了吗?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观课议课作为教师教学教研生活的常态,我们就要关注其“生成性”

朱明伟:教育,是做出来的学问!

评 论
请登录后再评论
avatar
老柏管理员
德育,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之一。
4 个月前
avatar
@老柏:深表赞同。
4 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