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每一种文明的基石


在全家都忙于小孩的2025年高考志愿填报时,我发现了一个现实现象:大家热火朝天地都往新工科这条赛道上拥挤,一些“貌似大学”的高校都开设了“人工智能”等专业,同时个别知名高校居然把传统优势文科专业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干脆关门,一部分高考生的家长感叹“文科生真的不好填报志愿,也没有更好的专业可供选择”。这并不是一件值得称赞的好事。其中,“哲学”这个专业,形势更不容乐...

在全家都忙于小孩的2025年高考志愿填报时,我发现了一个现实现象:大家热火朝天地都往新工科这条赛道上拥挤,一些“貌似大学”的高校都开设了“人工智能”等专业,同时个别知名高校居然把传统优势文科专业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干脆关门,一部分高考生的家长感叹“文科生真的不好填报志愿,也没有更好的专业可供选择”。这并不是一件值得称赞的好事。其中,“哲学”这个专业,形势更不容乐观。

哲学,绝非书斋里的玄想,它是人类对宇宙之根、世界之序与生命之义的终极叩问,是每一种文明用以构建自我理解、描绘存在图景、并赋予生活以终极意义的“基因图谱”。

哲学,它叩问宇宙之根,为文明确立存在的坐标。每一种文明在诞生之初,面对浩瀚星空、四季轮回、生老病死等无法掌控的宏大现象,必然会产生最原初的困惑与敬畏:我们从何而来?万物本质为何?宇宙运行的法则是什么?对这些“宇宙之根”问题的追问,是哲学思考的起点,为文明提供了解释宇宙万物起源、本质与运行规律的第一幅“星图”。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人探索“本原”(Arche),无论是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还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都试图为变幻莫测的世界寻找一个稳定根基。古印度《奥义书》将“梵”(Brahman)视为宇宙的终极实在与统一本源,万有皆由其生发。中国先秦哲学中,老子的“道”更是对宇宙本体与运行法则的至高抽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些哲学思考,为各自文明描绘了存在的终极背景板,确立了人在宇宙中的基本位置,使混沌的世界变得可理解、可诉说。这种对宇宙本源的探求,标志着从原始神话思维向理性思考的关键跃升。哲学并非否定神话的情感力量,而是试图用更系统、更逻辑、更具普遍性的概念和推理,去穿透表象,触及“真实”的核心。这种理性求索的精神,成为文明得以超越蒙昧、发展科学和深化自我认知的内在驱动力。没有对宇宙之根的哲学奠基,文明就如同漂浮在虚空中的孤岛,缺乏深植于“存在”本身的稳固性。因此,哲学为人类提供理解宇宙万物的第一张地图,恰似文明在混沌中升起的第一缕光,照亮了人类懵懂望向宇宙的瞳孔。

哲学,它构建世界之序,为社会编织文明的经纬。理解了宇宙的“大秩序”,文明必然要将目光投向自身社会的“小秩序”。如何组织人群?如何分配资源?如何确立权力与义务?如何界定善与恶?如何维持共同体的和谐与延续?对“世界之序”的哲学思考,直接催生了伦理规范、政治理念、法律制度和价值体系,为文明社会的结构奠定了理性根基。

哲学是文明的道德罗盘。孔子的“仁”学体系(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构建了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强调责任与和谐的儒家伦理秩序,深刻塑造了东亚社会的行为准则与人际关系。古希腊苏格拉底追问“美德即知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探讨“正义”的本质,亚里士多德分析政体优劣,为西方政治哲学和法治传统埋下了种子。古印度以“达摩”(Dharma,正法/职责)为核心的哲学思想,规定了不同阶层、不同人生阶段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这些哲学思考,并非简单的习俗规定,而是基于对人性、社会本质和理想生活的深刻反思,为“应该如何生活”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撑。

哲学为文明的政治架构提供理论依据和理想模型。法家的“法、术、势”思想服务于中央集权帝国的建立;儒家“为政以德”、“民贵君轻”的理念成为传统中国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西方从柏拉图的“哲人王”理想国,到近代社会契约论,再到自由、平等、民主等核心价值的哲学论证,无不深刻影响着现实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伊斯兰文明中,对《古兰经》和“圣训”的哲学性阐释构成了其独特政教合一体系的理论基础。哲学在此刻是构建社会大厦的“工程师”,其设计的秩序蓝图,无论最终实现程度如何,都指引着文明发展的方向。

哲学为化解冲突提供理性框架。当社会内部出现分歧、矛盾甚至冲突时,哲学提供的共同价值基础和理性思辨方法,往往成为寻求共识、化解危机的关键途径。基于共同哲学理念的对话和协商,比单纯依靠强力或习俗更能获得长久的合法性。哲学思考所孕育出的伦理与法度,为文明社会编制了一张无形却坚韧的秩序之网,使人类得以在有序中繁衍生息,在秩序中追求理想。

哲学,它探寻生命之义,为个体点燃存在的明灯。在宇宙的宏大叙事与社会的复杂网络之下,是无数个体的生命历程。如何面对生老病死?如何应对痛苦与无常?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求意义与价值?如何安顿躁动不安的心灵?对“生命之义”的终极关怀,是哲学最贴近人心的维度,它为个体提供精神慰藉、价值坐标和超越性的可能。

哲学为个体在纷繁世界中提供意义的锚点。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开启了西方哲学对个体存在本质的持续探索。苏格拉底以生命践行“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将哲学思考本身视为最高的生活意义。中国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体生命价值融入家族责任与社会理想中实现;道家则追求“逍遥游”,在顺应自然、超越物役中寻求精神的绝对自由。佛陀揭示“四谛”、“八正道”,引导众生通过觉悟摆脱轮回之苦,获得涅槃寂静。斯多葛学派教导人们区分可控与不可控之事,通过理性控制情绪以获得内心的安宁。这些哲学智慧,直面人生的根本困境(死亡、痛苦、虚无、有限性),为个体提供了理解自身处境、确立生活目标、应对挑战、寻找内心平静的“生存指南”。

哲学不仅解释世界和安顿生活,更指向超越个体有限性的可能途径。无论是儒家追求“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道家体悟“与道同游”的逍遥,佛教追求解脱轮回的觉悟,还是柏拉图向往理念世界的永恒之美,抑或存在主义者在直面虚无后创造自身价值的勇气,哲学都为灵魂提供了向上攀登的阶梯,赋予生命以崇高感与超越性。它点燃了人类精神世界中的明灯,照亮了通往可能的精神家园的道路。
当文明遭遇巨大危机时,如战争、灾难、社会动荡,正是深植于其哲学传统中的关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信念,如仁爱、坚韧、牺牲精神、对彼岸的信仰等,往往能支撑个体和群体渡过难关,保持文化的延续性和精神的凝聚力。哲学以思想之光抚慰着人对生死、苦难与虚无的恐惧,为灵魂提供终极栖居之所,赋予了个体以内在力量,这种力量汇聚起来,便成为文明历经风雨而不倒的深层韧性,使有限的生命能够仰望星空,在浩瀚中寻得自己的位置。

今日科技文明,如列车飞驰,更需哲学这一古老基石稳固方向。当人工智能拷问人性本质,当基因编辑挑战伦理边界,当生态危机逼迫我们重新定义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切皆需哲学智慧赋予我们清醒的反思与判断力。

哲学之于文明,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是每一种文明得以理解自身、面向未来的不熄薪火,是我们在浩瀚宇宙和复杂人生中,不断寻找方向、确立意义、构建秩序的永恒智慧之光。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

《鹊桥仙·十八中弟子》

评 论
请登录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