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一年级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它标志着正式教育的起点,对孩子未来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成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年级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转折期: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期、情绪控制能力的关键期、良好学习习惯定型和培养的最后关键期、培养优良品德和社会评价能力的重要期”
“小学五年级很关键,这是知识重大转型期,各种难度直线飙升,家长要引导孩子全力以赴,深潜式学习”
……
每年9月伊始,我们总会看到各类教育博主炮制“某某阶段很重要”的“骇人言论”。加之各类培训机构不断渲染“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教育焦虑,像空气一样,无孔不入渗透在每一个人生活的时空里。我们很难独善其身,总是有意无意“被迫卷入”。
教育,真的有起跑线吗?
1
生活的真实告诉我们: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所以,很多教育博主、培训机构往往“断章取义”拿着教育改革的一些“新要求”做文章,不断制造一种“教育恐慌”,让不明真相的家长“着急买单”,好像把孩子从学校出来又送到机构培训,就能破解恐慌,就能让孩子“先人一步”,拔得头筹。
我们冷静回顾,这么多年的校外培训,到底对中国教育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应该说有一些作用,但付出与收获相去甚远。和孩子牺牲的时间、成长的体验、快乐的童年等相比,这点收获“太不值当”了。
怎么办?
作为家长,我们先反问自己:我们的下一代为何而读书?他们为了房子、车子?为了考大学、跳出农门?为了跨越阶层,实现人生自由?……如果这些能算作一种读书目的的话,我想我们的认知还是没有能把准这个时代的脉搏,和这个时代同频共振。
我认为:现在的孩子,他们应该为心中热爱而读书。
要实现为心中热爱而读书,就需要坚守长期主义。作为父母要在走心的陪伴中,去发现并激发孩子心中热爱,为了他的热爱持续为他搭建脚手架,让他在热爱的领域(当然是健康的、向上的、安全的、法律规范以内的热爱)持续深耕。
2
作为家长,为了孩子心中热爱持续生长,我们可以这样做:
始终坚信他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我们要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这个世界,如果我们做父母的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还有谁会无条件相信他们呢?因此,我们在走心的陪伴中,给他种下相信的种子,顺应自然四季,等待花开满园,做好背后的默默耕耘。
始终用正向的激励鼓励他。成长本身就是和昨天的自己告别。即便孩子在面对一道错题,有过无数次的擦拭修正,而终至成功。作为父母我们千万不能因为他的反复擦拭而火冒三丈,相反地应该看到这些过程中的自我修正,越来越走向正确的答案。这个思维过程,比那个最终的正确结果更有价值,我们要善于发现并等待。
始终主动换位,以儿童视角理解他的理解。对孩子的教育,做家长会有一种本能,我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还多,你要接受我的教育和引导。殊不知,你用自己近30年的人生履历,要求一个6、7岁的孩子站到你的视角看问题,怎么可能?生命不能速成!所以,作为家长自己要主动换位思考,让儿童成为儿童,该走的那些“弯路”,就是他生命向上的“垫脚石”,是绕不开的。
当然,要持续激发孩子心中热爱,我们还可以带他去看他想看的世界,经历想要经历的过程,体验需要体验的人生……父母竭尽可能为其创造力所能及的条件。
3
成长是一场不可逆的单程旅行,做父母的要坚信孩子从我们而来,但不为我们而来。教育是一场与时光并肩的修行,不是百米冲刺的抢跑,而是静待年轮生长的深根。
时间从不辜负深耕者——你看那攀援向上的凌霄花,从不与春草争一寸晨光;你看那蜿蜒入海的江河,何曾因礁石停滞奔赴的信仰?让我们在孩子的教育地图上标注星辰而非路标,允许他们带着好奇的指南针,走出自己的经纬度。
毕竟,教育最美的注脚,从来不是起跑线上的硝烟,而是跋涉者眼底永不熄灭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