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出有价值且能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并让学生深度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活动中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如何提出有深度,有价值,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本身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应该多提开放性、综合性的问题,而不是让学生做判断的“是”或“不是”的问题!

题目的得来缘起如下:今日有幸“身入”区内某名校高二一节语文课堂,老师讲授的主题是《苏武传》,属于文言文第二课时教授课型。老师通过“唤醒旧知——选读语段——扣准细节——聚焦矛盾——品析人物”五大环节,层层递推,环环相扣,较好的完成本课教学。

专家议课时提到:“高中学生课堂问题的回答,一定不要简单说‘是’或‘不是’这样浅层次思维的答案,而应当有一段完整的话语,来表达观点,阐释过程。”

对,一段话来回答问题。看似一个及其普通常规的结论,让我们看到“教育无小事”被具化。试想,对话是每一个课堂里,每一天师生教学活动最常用的方式。如果教师抛出的问题,只能指向学生用简短的“是”或“不是”来回答的话,这基本上算是一个“无效问题”,因为他们没有指向思维的深度,让学生在真实课堂里,依据教材、教具、数字化技术等媒介,让“思维活跃”。如果课堂教学“思维活跃”参与度达不到的话,我们大概可以判定这只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装装样子罢了。

那么,如何提出有价值且能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呢?首先是要求教师深度研究教材,研究班级学情,只有教师自己清楚的知道“教材需要往哪儿交”“学生已知基础情况如何”,才能找到二者之间最大的平衡点,而我们有深度的提问,就应当是二者之间的“最好桥梁和纽带”,只有通过“深度提问”才能引向“深度思考”;其次是研究提问的方式。老师课堂里抛出问题的方式,不能用选择式提问,应当是开放式提问。比如:“苏武前面认为必然会牵连自己后面又说自己不当连坐,前后是否矛盾?”这就是选择性提问,难以触动学生深度思考;稍微改一下“苏武前面认为必然会牵连自己后面又说自己不当连坐,这是为什么?文中的依据是什么?”虽然只是换了几个词而已,但是学生在后面这种形式的追问中,会再读文本,从文中相应语段深究答案缘由。学生要清楚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必然会结合原文组织较多的文字,形成一段来陈述。这个过程,对他文本信息的筛选能力、文词的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思维深度训练等方面,都进行了综合化、可视化的训练。

一段话的事儿,这应当是高中学生课堂答语的基本范式。每一位老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都应当多追问自己“提问的效率”是否指向了“思维的效度”。没有思维深度参与的学习,都不算是真正的学习,知识与能力更难内化为学科核心素养。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深圳外国语学校:回归教育本原,从我做起,不卷了!

朱明伟:约会春天

评 论
请登录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