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伟:做生长型父母——“在场”与“退出”的智慧选择


做生长型父母,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作茧自缚。用沿袭和本能传承的“糟粕”,去教育和引导孩子成长。而是爱得理智,爱而有度,知道“在场”和“退出”的辩证选择。

我们习惯性认为,培育子女成人成才的过程,是父母单方面给孩子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期待的影响。其实不然,在陪伴子女拔节生长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是一个彼此互促,相互成就的过程

这,涉及陪伴中“在场”与“退出”的辩证选择!

1

生命的种子在母亲子宫内着床的那一刻开始,孕育就会“牵连”着父母双方,甚至两边老人也都会“卷入”其中,为着优生优育,倍加呵护,小心翼翼。每一对年轻夫妇,都在幻想着成为父母的那一天,也在观摩、学习着别人为人父母的样子,总是期待“自己能做得更好些!”从《孕期怎么吃》《孕妇心理调节》《婴儿怎样看护》《辅食添加100招》等“育婴大全”,几乎照单全收,不分昼夜肎(kěn)读咀嚼,一切“以书为准”,唯专家是从。从自我内心底处满足“反正,我这样做了,应该算是好父母了吧!”的自我安慰。

对否?对邪!非全对也!

2

暂别婴幼儿时期的养育与陪伴话题(后续专题再论)。聚焦“在场”与“退出”的辩证法则。

做生长型父母,要求我们与子女面对生长要“在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第一所学校。我们在有效的陪伴中,就是“在场”一起成长。但这并不是说父母要为子女“包办一切”,凡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十指不沾阳春水”,很多事我们是需要做给他们看,让他们在观察中模仿着学习,模仿中学会成长。比如:右手拿筷子吃饭。幼儿期他们主要用勺子吃饭,而且是饭菜一体化;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教他用筷子吃饭。这时,父母在场的引导和示范,甚至一定状态下的有意帮扶,都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扶着走一段,我们才有可能放手让其独自运用筷子。

那么,这里的“在场”,就是指父母要参与到孩子成长的具体生活,在“一对一”的帮助下,让他“站在父母的肩膀,看得更远!”正所谓,父母努力的上线,就是孩子人生成长的底线。我们参与他们生命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其实都是“在场”与“退出”的辩证选择。

3

人生,只能扶一程,不可能扶一世。

我们从父辈那里沿袭和传承生命本能,并与时俱进迭代升级,才找到自己在当下这个真实世界存在的意义。同样,我们养育子女,也会有着相似的人生履历。做父母的,要明白“现在你是孩子的全部,幼儿园后你是他的晚上,上学后你是他的周末,大学后你是他的寒暑假,工作后你是他的春节”。正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渐行渐远的修行”,我们要正视并主动接受他们的“退出”。当然,也包括我们的“退出”。

退出,是一种必然,更是一种智慧。有些父母“太爱”孩子了,以致于培养出所谓的“巨婴”“妈宝男”“妈宝女”,离开父母后就不能独立生存,这其实是一种失败和悲哀。每一位孩子从父母而来,但不会为父母而来,他们应该有专属他们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所以,父母要相机而行,选择从孩子的生活中“悄然退出”,把这个专属于他们的世界,拱手交给他们。

4

做生长型父母,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作茧自缚。用沿袭和本能传承的“糟粕”,去教育和引导孩子成长。而是爱得理智,爱而有度,知道“在场”和“退出”的辩证选择。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教育是可以很朴素的

朱明伟:做生长型父母(一)

评 论
请登录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