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伟:AI原住民,“堵”与“疏”不是选作题


AI强赋能所有行业的时候,教育不是例外。正如二十年前学校引入PPT等多媒体设备丰富教学手段、内容一样,今天我们也急需主动拥抱AI赋能进入课堂,让学生真正的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又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让“学为中心”更好的真实发生。

摘引光明网:眼下,中小学生正热火朝天赶着寒假作业,但一场由AI引发的教育焦虑正在悄然蔓延。媒体报道,有家长发现,孩子在偷偷用AI工具完成寒假作业。有家长表示,“前几天我查看儿子的作文本时,发现里面有两篇作文不像是我儿子能写出来的,就问他怎么回事,他承认是Deepseek写的,他照抄了下来。”

巧用AI完成作业的孩子高兴了,看到“完美无缺”的寒假作业,家长害怕了?面对AI原住民,如何利用AI赋能学业成长,“堵”与“疏”不应是家长的选作题,而是必答题。

AI强赋能时代,各行各业都将被“深度改变”,教育不是例外。正如20年前学校引入PPT幻灯多媒体,通过声光电模拟出的各类图文、视频等,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增添了学习动力。师生也并没有因此而懒惰退化,相反在知识学习、活动参与、情感交互等维度,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所以,我们要主动看到并拥抱AI 赋能教育的美好。要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基本前提就是客观把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已知的原点上,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原动力,学生真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也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让真实的“不完美课堂客观发生”,而不是“一教都会,一做都废”。因为,一切基于海量数据和巨量算法的程序性知识,老师不是“知识的权威”,只是陪同学生探究学习成长路上的“合伙人”。

因此,教师和家长都要主动拥抱AI,充分发挥其可用之处,为我所用。诸如:学生要写一篇500字人物小传,我们就可以通过Deepseek的深度对话,围绕具体主题呈现一篇结构完整、文采斐然、情感饱满的人物小传,然后引导孩子自己主动去看完Deepseek深度思考的过程及结果呈现,然后家长参与深度对话,让他明白人物小传写法的基本格式、重点创新等等。这个过程不是“下载、抄写”,而是“生成、对话”,在自学后颖悟其中奥妙,然后借鉴参考撰写,最后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人物小传。

当然,我们也还要看到AI“完美主义中的缺憾”。因为他是基于海量数据和巨量算法得来的结论,很多时候给我们呈现的都是“极尽完美”的结果,很容易让人觉得这就是某一个内容的“极限”,从而陷入“尽信AI”而忘却“我的思考”。当雅思贝尔斯“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的论断遭遇AI挑战,或许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唤醒”的对象——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那种敢于质疑标准答案的勇气、在混沌中寻找意义的执着,以及用不完美的表达传递真情实感的尝试。未来的教育现场,或许不再有整齐划一的作业本,但那些涂改的痕迹、稚嫩的质疑与出人意料的“错误”,才是最动人的光芒。

所以,AI最好是赋能我们成长,而不是“缚能”我们成长。面对AI原住民,家长在“堵”与“疏”之间,不是选作题,而是必答题,与其堵不如疏。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家庭教育培养出孩子脆弱的优越感,有什么危害?该怎么纠正?

教学方法中的“三中心论”及“老三中心 ”“ 新三中心 ”和 赫尔巴特、杜威的观点

评 论
请登录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