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最为人所知的是被称为过程哲学的哲学学派的定义性人物,如今,过程哲学已应用于包括生态学、神学、教育学、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他在教育领域也很有建树,其代表作《教育的目的》出版于1929年,至今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怀特海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活跃的智慧”是指可以加以利用的知识,不是死板的知识。学生的大脑不是简单的工具,不能把学生大脑当成工具一样,试图通过简单传递知识把大脑打磨锋利,那只会让思维僵化,消减大脑活力。如果一堂课或者一个讲座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记住所有在下次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那么这是一条邪恶之路,而不是教育。
怀特海认为教育是教人如何运用知识的一种艺术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他反对教育体制中僵化教条的教育模式,比如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在怀特海看来,教育工作者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领域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是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修养,使他们既有哲学的深邃,又有艺术的高雅。并从人本的角度出发,提出两条教育戒律: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
故,怀特海在书中写道:“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教育。”
他还认为,要达到上述教育目的,除了少而精的教学,还要打破科目、学科的壁垒,为学生提供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学习情境。教育应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教育的唯一主题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接受教育的学生是充满活力的有机体。教育者要尊重人的成长规律,把握教育的节奏,即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他把人的智力发展分不三个阶段:0-12岁是浪漫期,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应该是在12岁这前从母亲那里所受到的教育;12-15岁是语言的精确学习阶段,也是科学的浪漫阶段;15-16岁语言的综合阶段和科学的精确时期。
怀特海认为,只有明确了教育目的,并在教育实践中注重把握教育节奏,处理好自由和纪律的关系,才能保障教育目的的顺利达成。
怀特海的上述思考和理论,至今仍然在实践和验证中,有相当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