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作为教师教学教研生活的常态,我们就要关注其“生成性”


教育课例打磨是教师教研的常态,我们从曾经的“观课评课”走向“观课议课”,改变的不只是一个名词,更是一种“观念”。用陈大伟教授的话说“上课成功,增强幸福感;上课失败,提供贡献感”。每一位参与上课、观课、议课的人,都应当是平等的,只有采取对话式、协商式、探讨式,我们的议课才会深入持久,才能碰撞出更多思维火花。

教学教研是教师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教师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教学教研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当前,我们常态化的教研往往是传达上级精神、布置工作任务、交流教学心得等,真正聚焦“研”的成分不够,尤其是紧扣“本校真实问题”情境下的“深度对话”还有较大差距。也许是老师们“碍于情面”不敢“揭短”“自曝家丑”;也许是因为教务繁重,疲于应对,缺少思考;也许是有了“浅思考”,了解到专家们也“一头雾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故而,我们任其发展,让“问题还是问题”,继续在迷茫中奋力前行。

我们要始终相信“成长必然伴随问题的解决”。观课议课作为教研生活的常态,我们就要关注其“生成性”。因为,“生命观”观照下的教学教研内在本质也是生成性。因此,“生成性”也是对教学教研现实的规律性概括。强调教学教研的生成性,就是尊重教师的生命意义及价值,培育其生命成长,焕发其生命活力。

教学教研的生成性,首先是教师自我觉醒的成长。学校教研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一定是那些真实站在讲台上的“一线老师”,只有他们真正的理解并行动跟进,过一种有研究价值的教学生活,我们的“校本研修”才能在他们真实课堂情境关照下,找到真问题,寻求真办法,真解决问题。这样极富“个人色彩”的教学研究,应该成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常态,才能不断丰富教育百花园,让每一位师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教学教研的生成性,其次是要做好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辩证题。每一位老师都会为即将上的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但不管我们怎样的充分,总会出现一些“备而难备”的“意外”,作为新手,往往会错失这些“教学的生成”和可能诞生“教学亮点”的机会。有过一轮及以上的“老教师”则善于捕捉这样的“课堂灵感”,往往会“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给课堂的生成带来“无限可能”。因此,这就告诉我们,每一节课我们都要充分准备,但也要预留“备而难备”的“意外”生成。

教学教研的生成性,还需要每一位教师“研后”独处时的“自我反思”。哲人有言:“未经思考过的人生不值得过!”我深以为然。教学教研后的反思,就像牛吃草一样的“反刍”,是为了更好的消化,更好的吸收。我们在经过集体“思维碰撞、头脑风暴”以后,思绪也许很乱、也许有一个整体概念,但那些往往都是“别人的成果”,如若未经“自我反思”,就很难真正消化,更难潜入自我心底,融化为自身的一部分。纵观但凡有点影响力的老师,无一不是一位“实践型的思想者”。

教育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如断臂维纳斯,每一位观者都知要接上那只断臂很容易,但是永远不会有人去补缺那只断臂。因为“留白的艺术”想象空间更大,给予独特个体的体验更丰富。我们都是在追求完美的路上,但永远也不会达成完美,也没有必要务求完美。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朱明伟:约会春天

朱明伟:德育,应是一种向善向美的感染力!

评 论
请登录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