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长型父母(六):以儿童视角看世界


做生长型父母,我们要守护每个生命自带的成长密码,坚持长期主义,恒守生命本位的教育初心。不再焦虑于“培养完美孩子”,而是享受与另一个生命共同进化的过程。当家长学会用孩子的眼睛看星空,不仅能重获发现萤火虫的惊喜,更能在双向滋养中,让教育回归生命互动的本质——不是单方面的塑造,而是两代人的共同成长。

每一个今天都是现场直播,生命不能回放。做生长型父母,也需要我们向儿童学习,蹲下来以“儿童视角”关注生活,观察生活,用“儿童的玩法”去理解和触摸生活原本的模样。因此,每一位积极生长的父母,一定懂得何时放下父母权威,用平视的眼光和儿童对话,引导成长。

现代教育研究显示,6-12岁儿童每天平均提出125个问题,但仅有23%的家长能进行有效回应。这种认知鸿沟的根源,往往在于成人固化的权威意识,即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不愿意主动换位儿童视角,本能认为在儿童面前,我们就是“权威”,他们只有听从的份。

殊不知,造成这样的原因:

一是成人和儿童存在时空感知差异。儿童的世界以“此刻”为中心,他们对五分钟和半小时的体感差异远大于成人。我们可以尝试用“沙漏对话法”:当孩子讲述经历时,用三分钟沙漏作为倾听时限,期间完全专注不打断。通过沙漏的自然滴漏,让时间形象化,直观化;

二是成人和儿童存在价值判断错位。成人眼中的“调皮捣蛋”,实则是儿童探索世界的独特方式。我们可以建立“行为解码本”,记录孩子非常规行为背后的逻辑:把米饭捏成雕塑可能是立体思维启蒙,反复拆卸玩具则暗含工程学探索……凡此种种,我们都不能以成人思维“妄下断义”“横加指责”,而应当是积极有效正向引导;

三是成人和儿童存在情感表达的鸿沟。儿童的情绪颗粒度比成人精细5-8倍,他们最容易、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往往是“哭泣”,用哭泣来赢得大人的关注,从而实现自己心中的“小九九”。因此,大人对儿童的哭声,要学会主动辨析,及时回应。

儿童认知世界的方式,主要以具象化思维为主,凡所看到的,就会通过爬动、抓取、抢夺等方式据为己有。但是,很多年轻父母,总以“不许这样”的模式,断然阻拦孩子可能的“探索”,无形中减少了他对真实世界触摸的机会。作为成人,如何蹲下来,以儿童视角再度培养和训练这样的思维方式呢?

我们可以这样尝试:

首先,有意的具象化思维训练。家庭成员间开展“思维可视化”游戏:用橡皮泥塑造抽象概念,把“时间”捏成渐变的彩色长条,用积木搭建“友谊”的结构模型,允许他斗胆“第一次”抓取一条蚯蚓来观察、玩耍等等,通过这样的有意训练,激发儿童的兴趣热爱,唤醒成人沉睡的右脑思维;

其次,跨界联想能力培养。陪伴儿童在小区散步、公园赏景等,我们主动抛出话题,如由“一朵桃花”到“天空飞机”的跨界联想,“一朵桃花——波光艳影——湖中倒影——湖中飞机倒影——天空飞机”,中间的桥梁搭建,让思维扩展有了更充分的依据。家庭多一些看似“幼稚”语言游戏,恰恰是父母和孩子在双向奔赴;

最后,允许犯错,包容错误“犯错是儿童成长的权力”。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在“不断修正错误”,为何我们就不允许儿童犯错呢?因此,只要不是触犯法律法规这条红线的错误,我们就要允许孩子大胆尝试,勇于试错。成功往往诞生在千百次试错之后。孩子如此,成人又能别样?

做生长型父母,我们要守护每个生命自带的成长密码,坚持长期主义,恒守生命本位的教育初心。不再焦虑于“培养完美孩子”,而是享受与另一个生命共同进化的过程。当家长学会用孩子的眼睛看星空,不仅能重获发现萤火虫的惊喜,更能在双向滋养中,让教育回归生命互动的本质——不是单方面的塑造,而是两代人的共同成长。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

做生长型父母:在生命的原野上静待花开(五)

AI时代校长的五点治校方略

评 论
请登录后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