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专题-长期看核心技术突破
短期看差异化市场机会,长期看核心技术突破 —— 工业 机器人 专题 一 基本结论 54 家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多维度深度剖析 。 1) 发展 历程: 2012-2018 年政 策补贴 下 工业机器人产业经历 产业风起、快速发展、回落调整三个阶段。 2) 市场热度 : 根据券商报告数量筛选出 21 家高热度公司,市场关注业绩、 也关注技术。 3) 财务分析 : 机器人收入偏低,整体毛利率 35%,集成增速 高、零部件盈利强、本体估值高。 4)产业链分析: 零部件稀缺未 规模 放 量,本体、系统集成竞争激烈 , 综合 筛选出 19 家核心上市公司。 从企业 、 资本两 视角 剖析产业发展 。 1) 企业: 顶层设计 传导 ,地方产业园 低端重复建设严重,企业 质量增长滞后于数量增长。尽管 国产企业努力追 赶,份额有所提高但和外资巨头差距仍然较大,销售应用以低端为主。 2) 资本 : 2015 年以来工业机器人创企爆发增长,股权市场融资持续火热,但 融 资集中在 A 轮以前 , 大浪淘沙后持续融资的企业极少 。 对比来 看, 一级市场 对技术关注度不断提高,上市公司 持续 以本体 /集成切入为主 。 目前资本过热 后已逐渐理性,更加关注技术积累,产业正进入理性发展阶段。 从巨头经验看国产企业突围之道 1) 巨头经验:核心运控技术决定潜力,业务协同延伸决定体量 。运动控制 技术是工业机器人基础 /核心技术 , 四大家族中 FANUC 最具有运动控制基 因, ABB 和安川电机处于中等, KUKA 最弱。 ABB 和安川电机的运动控制技术 都比较单一,只有 FANUC 通过数控系统,将其连接在一起,产生了 1+1 远大 于 2 的协同作用,因此 FANUC 是最为成功的工业机器人公司 。 2) 国产突围:短期抓住产品和市场差异化机会,长期突破核心技术 。 我们 认为 在 外资垄断局面下,国产机器人企业的机会在于 产品和市场的 差异化。 竞争策略 上 不应对标外资巨头,活下去才能看到春天。 核心零部件 应 抓住巨 头产能不足机遇,加快应用迭代进度。 本体 应 抓住 差异化机会, AGV 以及高 性价比 低端本体是 方向。 系统集成 应深耕细分 ,抓住 定制化高 的 长尾市场 。 投资 建议 : 市场、技术两条主线 1)中短期看好差异化市场机会 :产品方面关注 AGV 技术不断迭代创新的公 司,市场方面关注深耕细分、把握差异化市场机会的公司,如高性价比本体 的 快克股份 ,深耕汽车电子的 克来机电 。 2)长期看好核心零部件技术 :关 注运控技术领先拓展本体和集成协同的 埃斯顿 , RV 减速器 放量的 中大力德 。 工业机器人专题一:公司盘点及模式探讨 机械 加入知识星球 .行业与管理资源库,每日免费获取报告 1、每天分享30+最新行业报告(涵盖科技、金融、教育、互联网、房地产、生物制药、医疗健康等最新行业) 2、每天分享10+企业咨询管理文件(涵盖国内外著名咨询公司相关管理方案,企业运营制度等) 3、每天分享10+科技类论文或者大师课件、笔记。 4、每天更新企业运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5、高端人才管理与行业交流 微信扫码进微信群,每日获取 行业报告 (微信号:Teamkon) ; 微信扫码加入 行业与 管理资源 库 , 每日获取更多行业报告、管理文案、科技论 文等资料 工业机器人专题一:公司盘点及模式探讨 - 2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内容目录 1. 上市公司盘点 5 1.1 发展历程:政策补贴带来工业机器人产业繁荣,过热发展后回落 .7 1.2 市场热度:关注业绩增速,也关注核心零部件技术 10 1.3 财务分析:收入偏低,整体毛利率 35%,集成增速高、零部件盈利强 12 1.4 产业链分析:零部件稀缺未放量,本体、系统集成竞争激烈 18 1.4.1 零部件:控制和伺服系统国产占比逐步提高,减速器仅有 4 家量产 .18 1.4.2 本体:单纯本体竞争激烈、盈利差,多进行下游一体化 22 1.4.3 系统集成:盈利较好但竞争最为激烈,渠道、资金是核心竞争力 25 1.5 总结:工业机器人核心上市公司 19 家 .28 2. 一级产业发展 28 2.1 企业:产业园低端重复建设严重,企业小而散、努力追赶 .28 2.2 资本:过热后逐渐回归理性,产业正进入理性发展阶段 .31 3. 产业模式思考 35 3.1 巨头经验:核心运控技术决定潜力,业务协同延伸决定体量 35 3.2 国产突围:短期抓住产品和市场差异化机会,长期突破核心技术 .40 4. 投资建议及风险提示 45 4.1 投资建议 .45 4.2 风险提示 .47 图表目录 图表 1: 54 家涉及工业机器人业务的上市公司梳理总表 6 图表 2: 2009-2018 年进入工业机器人业务上市公司数量 7 图表 3: 2009-2018 年上市公司介入工业机器人领域发展演变 8 图表 4: 2018年 1-9 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及增速 .9 图表 5: 2009-2018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三阶段 .9 图表 6: 2014 起地方政府大规模补贴工业机器人产业 .9 图表 7: 2014-2017 年代表机器人公司补贴(万元) .10 图表 8: 2014-2017 年代表机器人公司补贴占利润比 10 图表 9: 54 家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市场热度排序 11 图表 10: 市 场热度 VS 业务占比 11 图表 11: 市场热度 VS 营收增速 12 图表 12: 21 家市场关注度较高的工业机器人公司 12 图表 13: 54 家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 1H2018 营收排序(亿元) .13 图表 14: 54 家上市公司 1H2018 工业机器人业务营收排序(亿元) 13 图表 15:上市公司 1H2018 机器人收入分布(亿) 13 图表 16: 1H2018 机器人业务平均收入产业链对比(亿) .13 工业机器人专题一:公司盘点及模式探讨 - 3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图表 17: 54 家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 1H2018 营收增速排序( %) 14 图表 18:机器人上市公司 1H2018 收入增速分布 14 图表 19: 机器人上市公司 1H2018 收入产业链增速对比 14 图表 20: 54 家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 1H2018 毛利率排序( %) 15 图表 21:机器人上市公司 1H2018 毛利率分布 .15 图表 22: 1H2018 机器人上市公司毛利率对比 15 图表 23: 54 家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 1H2018 净利率排序( %) 15 图表 24: 54 家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 ROE(TTM)排序( %) 16 图表 25:机器人上市公司 1H2018 净利率产业链对比 .16 图表 26: 机器人上市公司 ROE(TTM)产业链对比 .16 图表 27: 54 家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总市值排序(亿元) 17 图表 28: 54 家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 PE( TTM)排序 .17 图表 29:机器人上市公司 1H2018 市值对比(亿) 17 图表 30: 机器人上市公司 PE( TTM)产业链对比 17 图表 31: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市公司数量 18 图表 32: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分布 .18 图表 33: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及本体成本占比 18 图表 34: 中 国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市场格局 .19 图表 35:中国工业机器人伺服系统市场格局 .19 图表 36:上市公司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 &伺服系统发展情况 .20 图表 37:谐波及 RV 减速器技术参数及难度 .21 图表 38:中国工 业机器人减速器市场格局 21 图表 39:上市公司工业机器人减速器发展情况 .22 图表 40: 2017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格局 .23 图表 41:外 资品牌垄断的工业机器人细分领域 .23 图表 42:本体上市公司机器人业务和主业关系分布 23 图表 43:本体 上市公司机器人技术 /业务来源分布 .23 图表 44:工业机器人本体核心上市公司 24 图表 45: 2017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行业分布 .25 图表 46: 2017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环节分布 .25 图表 47:手机生产的各个环节要用到不同类型的机器人 .26 图表 48:集成上市公司机器人业务和主业关系分布 26 图表 49:集成 上市公司机器人技术 /业务来源分布 .26 图表 50: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核心上市公司 .27 图表 51: 19 家 工业机器人核心上市公司 28 图表 52:中国机器人产业园区遍地开花 29 图表 53:中国机器人产业园区重复建设严重 .30 图表 54:中国机 器人企业数量爆发增长 30 图表 55: 1H2017 国产工业机器人销售结构改善 .31 工业机器人专题一:公司盘点及模式探讨 - 4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图表 56: 1H2017 国产工业机器人应用结构依旧低端 .31 图表 57: 2014-1H2018 中国机器人领域融资金额 .31 图表 58: 2014-1H2018 中国机器人领域融资次数 .31 图表 59: 2016-2018 年机器人领域融融资轮次变化 .32 图表 60: 2016-2017 年工业机器人融资领域分布 32 图表 61: 2018 年工业机器人融资领域分布 32 图表 62: 2016-2018 年工业机器人领域重要融资事件 .33 图表 63: 2014-2018 年上市公司工业机器人一级并购案例 34 图表 64: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机床对比 .35 图表 65:工业机器人 四大家族优势及业务模式比较 36 图表 66:发那科发展历史 .36 图表 67:发那科一体三翼的核心业务模式 37 图表 68: ABB 发展历史 .37 图表 69: ABB 和贝加莱各自优势明显而又互补 38 图表 70: GE 工业北美渠道资源深厚,助力 ABB 拓展业务 .38 图表 71:安川电机发展历史 .38 图表 72: KUKA 发展历史 .39 图表 73: KUKA 系统集成业 务收入占比最高 .39 图表 74: 2017 年四大家族主要财务数据对比 .40 图表 75: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商业模式分析 .41 图表 76:四大家族及零部件巨头在华布局不断深化 42 图表 77: 2013-2018 年中国 AGV 机器人销量 .43 图表 78:中国 AGV 市场国产占据主导地位 43 图表 79: 2016 年 AGV 在各行业销售比例 43 图表 80: 2016 年电商仓储 AGV 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43 图表 81:四大家族和国内机器人企业研发费用及增速 .44 图表 82:四大家族和国内机器人企业研发费用占比 44 图表 83:伯朗特收入快速增长、盈利下滑 45 图表 84:伯朗特应用商渠道收入占比大幅提高 .45 工业机器人专题一:公司盘点及模式探讨 - 5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1. 上市 公司 盘点 筛选 54 家 工业 机器人 上市 公司 , 构建多维度 分析 框架 业务相关性是第一筛选 原则 : 在筛选上市公司时 ,主要考虑公司现在 /曾经 是否涉及到工业机器人业务(包括核心零部件、本体的研发生产销售,以 及涉及到工业机器人使用的下游自动化系统集成)。具体筛选时,我们 以 Wind 机器人概念股、 Choice 机器人板块 、同花顺机器人概念股 等口径合并 的 100 多家机器人相关公司为基础 , 具体根据公司年报等公告信息、官网 信息以及产业调研信息,对公司产品业务进行界定,剔除不相关公司,最 终得到 54 家 现在 /曾经涉及工业机器人业务的上市公司进行后续的分析。 (注:一些上市公司在工业机器人热潮时介入,近年来经营不善又退出, 也被纳入样本统计, 是为了全面 分析工业机器人在二级市场的发展历史 。 ) 构建多维度 分析框架 ,进行关联分析 。 对 54 家 上市公司 , 我们细致梳理了 所处 产业链位置、 工业机器人及相关业务 收入 占比、 工业机器人业务 和主 业关系、 工业机器人 业务 /技术来源、 工业机器人业务 切入时间、 1H2018 营收、 1H 2018 毛利率、市盈率(TTM )、 市场 关注 热度关键指标, 在后面 几 节 ,我们将根据这些指标 进行 关联 分析 。 1) 产业链位置:零部件 /本体 /系统集成。 上市公司 工业机器人业务涉及到 的产业链环节, 包括 上游 核心零部件 (包括工业机器人用控制系统、伺服 系统、 RV/谐波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器在机器人和其他工控领 域都可使用,非工业机器人使用的业务及公司已被剔除), 中游 工业机器人 本体 (也称机械手,类型上包括多关节型、直角坐标型、平面 多 关节型 SCARA、圆柱坐标型、球坐标型 等 ),以及 下游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 (工 业机器人是自动化集成 的 组成部分,工业机器人的使用需要结合客户情况, 配套其他软硬件定制成生产线。另外自动化可以用工业机器人,也可以不 用工业机器人 ,机器人、机床等其他专用装备都可以用在自动化集成中。 ) 2) 1H2018 工业机器人相关业务占比 。 根据上市公司 2018 年中报业绩拆分 , 工业机器人及相关业务 收入 (包括零部件、本体销售收入,以及下游做系 统集成的项目收入(涵盖工业机器人本体及配套软硬件带来的收入)) 在营 业收入中的 占比 。 (注:占比为 0 的公司为工业机器人业务已经剥离,或者 零部件及本体未放量,收入占比极低且无法拆分。) 3) 工业机器人业务 和主业关系:主业 /相关业务延伸 /跨界。 主业 ,即工业 机器人业务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 都要求工业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在 50% 以上,另外对于 零部件和本体公司,主业意味着上市公司一开始就从事工 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及本体的研发生产销售,如 机器人、埃斯顿。对于系 统集成公司,主业意味着公司一开始就从事自动化集成业务,随着自动化 升级,在集成中越来越多采用工业机器人,如 克来机电、今天国际 ) ; 相关 业务延伸 ,即公司主业和机器人 关系较为紧密 ( 如 零部件的 双环传动 主业 是汽车行业等其他机械齿轮,切入工业机器人减速器。本体的 拓斯达 主业 是注塑机及集成,在集成业务基础上做了机器人本体业务 ) ; 跨界 , 即公司 传统主业和工业机器人相关性不大,属于跨界进入机器人领域 (大多通过 并购 /合资进入,如 爱仕达 主业为厨具家电,收购钱江机器人、索鲁馨、松 盛机器人。 长盈精密 主业为 3C 零部件制造,与日本机器人巨头安川 电 机 成 立合资公司天机机器人)。 4) 工业机器人业务 /技术来源 :自主 研发 /并购 /合资 /集成。自主研发 ,即 机器人技术 /业务是通过公司研发及联合其他机构合作研发获得的 ; 并购 , 即 机器人技术 /业务为公司通过外延并购获得; 合资 ,即 机器人技术 /业务 通过与其他机器人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介入 ; 集成 , 即公司机器人业务是通 过自动化集成升级,涉及到工业机器人的使用 , 属于 纯做 系统 集成业务, 没有 自主 本体和零部件 技术 。 5) 切入时间: 上市公司切入工业器人业务的年份 , 时间 口径涵盖研发时间。 6) 市场热度 : 以公司在二级市场券商研报数量来衡量,范围 0-5。 “ 0” 代 表 2017-2018 年 没有 研报 ; “ 1” 代表 2018 年没有 研报, 2017 年有 较少 研 工业机器人专题一:公司盘点及模式探讨 - 6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报 ( 0-10); “ 2” 代表 2018 年没有 研报, 2017 年有 较多 研报 (> 10); “ 3” 代表 2018 年有少量 研报 ( 0-5); “ 4” 代表 2018 年有 中量 研报 ( 5-20); “ 5” 代表 2018 年有大量 研报 (> 20)。 图表 1: 54 家涉及工业机器人业务的上市公司梳理总表 证券代码 证券简称 产业链 位置 1H2018 工 业机器人 业务占 比 和主业关系 业务 /技术来源 1H2018 营收 (亿 ) 1H2018 营 收增速 ( %) 1H2018 毛利率 ( %) 1H2018 净利率 ( %) PE ( TTM) 切入 时间 市场 热度 002747.SZ 埃斯顿 全产业链 100.00% 主业 自主研发 7.25 72.87 36.15 7.99 71.77 2012 5 300097.SZ 智云股份 系统集成 100.00% 主业 集成 5.07 48.30 39.76 18.12 15.44 2009 5 300024.SZ 机器人 本体、系统集成 95.60% 主业 自主研发 12.31 19.88 33.94 17.47 45.06 2000 5 300276.SZ 三丰智能 系统集成 90.93% 相关业务延伸 集成 4.92 214.40 26.58 14.38 23.91 2011 0 603283.SH 赛腾股份 系统集成 88.00% 主业 集成 4.43 100.13 46.52 10.23 31.52 2009 4 300532.SZ 今天国际 系统集成 87.48% 主业 集成 2.84 67.38 34.19 15.23 24.47 2011 5 300124.SZ 汇川技术 零部件、本体 86.55% 主业 自主研发 24.73 27.66 44.74 21.07 31.80 2014 5 603960.SH 克来机电 系统集成 84.72% 主业 集成 2.40 106.86 28.69 16.12 53.51 2012 5 002380.SZ 科远股份 系统集成 79.00% 主业 集成 2.54 6.90 43.73 21.76 23.72 2010 5 603203.SH 快克股份 本体、系统集成 77.18% 相关业务延伸 自主研发 2.06 25.19 55.63 35.80 19.76 2010 4 300278.SZ 华昌达 系统集成 77.17% 主业 集成 12.08 -27.00 16.93 0.16 208.66 2009 1 002527.SZ 新时达 全产业链 74.62% 主业 研发 /并购 18.20 12.14 20.51 1.51 108.28 2011 4 300607.SZ 拓斯达 本体、系统集成 53.36% 相关业务延伸 自主研发 5.23 64.13 32.80 14.65 24.22 2012 5 300222.SZ 科大智能 本体、系统集成 51.21% 相关业务延伸 并购 12.46 35.23 35.82 12.56 29.46 2014 3 300161.SZ 华中数控 全产业链 44.37% 相关业务延伸 自主研发 3.32 -17.56 32.56 -3.15 -87.56 2012 2 000584.SZ 哈工智能 系统集成 44.16% 跨界 并购 11.93 110.96 29.39 5.77 36.53 2017 3 300173.SZ 智慧松德 系统集成 43.59% 跨界 并购 1.85 -25.69 33.72 8.46 51.92 2014 3 002209.SZ 达意隆 系统集成 43.02% 相关业务延伸 集成 5.25 25.42 23.18 3.09 40.58 2011 0 002698.SZ 博实股份 本体、系统集成 40.00% 相关业务延伸 自主研发 4.07 37.57 40.83 16.98 34.37 2013 3 002611.SZ 东方精工 系统集成 37.84% 相关业务延伸 集成 22.65 115.95 21.61 9.85 13.92 2012 4 002559.SZ 亚威股份 系统集成 32.33% 相关业务延伸 并购 7.65 19.69 26.21 7.48 21.24 2015 4 603901.SH 永创智能 系统集成 31.50% 相关业务延伸 集成 7.53 31.08 29.63 4.42 40.80 2011 3 603611.SH 诺力股份 系统集成 25.45% 相关业务延伸 并购 11.97 20.22 23.88 8.42 15.45 2016 5 600775.SH 南京熊猫 本体、系统集成 21.58% 相关业务延伸 自主研发 19.94 13.82 14.54 3.76 38.72 2013 0 002031.SZ 巨轮智能 零部件、本体 16.43% 相关业务延伸 自主研发 6.63 31.97 36.99 11.11 63.39 2009 0 600172.SZ 黄河旋风 系统集成 16.12% 跨界 并购 17.32 32.74 32.11 0.00 0.00 2015 3 002896.SZ 中大力德 零部件 15.00% 相关业务延伸 自主研发 2.78 18.27 29.91 12.67 33.96 2012 4 603131.SH 上海沪工 本体、系统集成 14.00% 相关业务延伸 并购 3.44 0.54 21.24 7.32 51.78 2017 3 002334.SZ 英威腾 零部件 10.00% 相关业务延伸 自主研发 10.35 17.05 36.11 8.93 13.59 2015 4 300466.SZ 赛摩电气 本体、系统集成 10.00% 跨界 并购 2.12 40.42 43.65 7.11 86.54 2015 0 300201.SZ 海伦哲 系统集成 9.94% 跨界 并购 6.46 11.64 24.31 9.31 26.81 2015 2 002337.SZ 赛象科技 本体、系统集成 8.92% 跨界 并购 1.42 -19.57 31.68 -11.18 -28.43 2014 0 002870.SZ 香山股份 系统集成 7.57% 跨界 并购 4.34 1.04 25.88 3.59 47.37 2018 1 002403.SZ 爱仕达 本体、系统集成 6.36% 跨界 并购 15.30 7.89 37.62 5.35 15.21 2016 4 002008.SZ 大族激光 零部件、本体 5.00% 相关业务延伸 并购 /研发 51.07 -7.75 39.45 16.43 17.68 2015 5 300307.SZ 慈星股份 系统集成 3.60% 跨界 并购 /合资 10.02 36.44 32.00 11.57 18.75 2014 1 600835.SH 上海机电 零部件 2.70% 相关业务延伸 合资 103.08 7.23 20.00 11.88 10.31 2010 4 002689.SZ 远大智能 本体 2.29% 跨界 并购 4.64 -20.69 26.07 -1.43 -249.44 2014 1 300193.SZ 佳士科技 本体、系统集成 2.04% 相关业务延伸 自主研发 4.51 12.49 33.02 18.97 21.64 2010 3 000913.SZ 钱江摩托 本体 1.74% 跨界 自主研发 19.11 53.20 19.10 2.78 38.30 2012 0 002472.SZ 双环传动 零部件 1.50% 相关业务延伸 自主研发 16.00 42.74 21.40 8.04 15.03 2013 5 603416.SH 信捷电气 零部件 1.00% 相关业务延伸 自主研发 2.82 27.03 40.44 22.56 20.46 2017 5 300115.SZ 长盈精密 本体、系统集成 1.00% 跨界 并购 /合资 36.24 -1.99 22.01 2.23 24.50 2015 3 603015.SH 弘讯科技 本体、系统集成 0.85% 相关业务延伸 自主研发 3.99 5.29 38.49 9.64 29.47 2015 3 ------------------------------------------------------------ 工业机器人专题一:公司盘点及模式探讨 - 7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证券代码 证券简称 产业链 位置 1H2018 工 业机器人 业务占 比 和主业关系 业务 /技术来源 1H2018 营收 (亿 ) 1H2018 营 收增速 ( %) 1H2018 毛利率 ( %) 1H2018 净利率 ( %) PE ( TTM) 切入 时间 市场 热度 002577.SZ 雷柏科技 系统集成 0.60% 跨界 集成 2.33 -19.12 25.05 3.34 133.52 2013 1 000837.SZ 秦川机床 零部件 0.50% 相关业务延伸 自主研发 16.51 4.48 19.32 1.11 164.46 2013 3 002073.SZ 软控股份 系统集成 0.00% 跨界 并购 12.21 -2.12 23.40 2.87 46.10 2014 3 300293.SZ 蓝英装备 系统集成 0.00% 相关业务延伸 集成 7.79 37.06 28.05 1.24 236.40 2014 1 600560.SH 金自天正 系统集成 0.00% 相关业务延伸 自主研发 2.60 -7.82 27.53 4.10 80.70 2015 1 300048.SZ 合康新能 零部件 0.00% 相关业务延伸 自主研发 6.53 7.26 28.87 0.87 68.29 2018 3 000601.SZ 韶能股份 零部件 0.00% 相关业务延伸 自主研发 16.63 -7.68 23.61 9.83 11.84 2016 0 300358.SZ 楚天科技 本体、系统集成 0.00% 相关业务延伸 自主研发 7.68 43.67 35.14 7.70 30.17 2016 3 300126.SZ 锐奇股份 本体 0.00% 跨界 合资 2.98 14.78 10.68 -3.28 -99.18 2015 0 600520.SH 文一科技 系统集成 0.00% 相关业务延伸 集成 1.49 2.13 18.68 -2.36 -268.80 2016 0 来源: Wind, Choice,国金证券研究所 注: 3Q2018 财务数据均未 披露 机器人 收入拆分 , 因此采用 1H2018 中报的财务数据 进行分析 1.1 发展历程:政策补贴带来工业机器人产业繁荣,过热发展后回落 我国工业机器人 产业 发展较为滞后,上市 公司介入工业机器业务历史并不 长 。除了新松机器人, 上市公司介入工业机器人业务主要在 2009-2016 年 : 2009 年到 2012 年 上市公司 介入工业机器人业务数量持续增加, 2012 年达 到小高峰, 2013 年有所回落 , 2014-2015 继续增长达到 2015 年最高峰, 2016-2018 年新进入公司数量持续回落 。 图表 2: 2009-2018 年进入工业机器人业务上市公司数量 来源: wind,国金证券研究所 政策补贴 是 上市公司 介入 机器人业务 数量 和方式 波动 的主导因素 2009-2011 年 : 市场应用 放量,介入公司以系统集成商为主 。 13 家 上市公 司开始介入工业机器人业务, 以 集成商 为主( 62%),少数前瞻性公司也开 始研发布局(占比 31%),并购介入的比例为 0(因为当时股权市场机器人 公司数量也很少,仅有数十家) 。 原因是 2009-2011 年 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 市场应用逐渐打开(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从 2009 年的 5500 台增长 3 倍到 2011 年的 23000 台),自动化系统集成商跟随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 逐步 介 入工业机器人的集成应用。 2012 年: 政策扶持带来 第一个高峰 ,介入公司以自主研发的本体为主 。 2012 年 7 家上市公司介入工业机器人业务,以自主研发本体的企业为主 5 家( 71%),集成商 2 家( 29%)。高峰的原因主要是政策驱动, 2012 年机器 人产业发展数个顶层设计政策出台,包括国务院《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规划 》、科技部《 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 、工信部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大力扶持。同时,对机器人产 业开始补贴,吸引上市公司介入机器 人领域。 0 2 4 6 8 10 12 公司个数 ------------------------------------------------------------ 工业机器人专题一:公司盘点及模式探讨 - 8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2013-2014 年: 补贴力度加大带来继续高增长,跨界 并购、集成 业务 主导 。 介入方式上, 13 家上市公司介入 ,跨界并购 占比 46%,自主研发占比 39%。 2013 年短暂回落后, 2014 年介入公司数量 8 家,超过 2012 年,这 是因为顶层设计向下传导, 2014 年开始地方政府对机器人产业开始大规模 补贴 。 2012 年以前公司介入方式多为主业或相关业务延伸到机器人, 2013-2104 年 上市公司介入方式转为跨界并购主导 ,这是因为机器人产业 几年的发展使得并购池增大,同时通过并购方式能更快的速度享受产业补 贴红利; 业务内容上 ,系统集成主导( 69%), 原因包括市场快速增长 ( 2013 年销量 3.68 万台, 2014 年销量 5.3 万台) 和地方政府开始进行应 用补贴。 2015 年: 政策 扶持 +补贴力度达到顶峰,带来第二个高峰, 并购 方式、本 体 /集成 业务 主导 。 2015 年 , 《中国制造 2025》再次从顶层设计明确工业 机器人的国家战略地位, 地方政府对机器人应用补贴达到顶峰 , 以 3C 聚 集的 珠三角九城市 为代表 (广州、深圳、东莞等) , “机器换人”相关专项 资金约 12.7 亿元 ,也推动市场应用继续爆发, 2015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 量 7.5 万台,相比 2012 年的 2.7 万台增长了近 2 倍 ; 结构来看, 并购 方式 继续主导 ( 70%) , 本体和集成继续主导( 80%) 。 形成原因和 13-14 年类 似 , 企业通过并购快速切入 ,本体 和集成商都可 享受 产业的 应用 补贴红利 , 另外 2015 年发改委主导的首套产品补贴政策促进本体企业数量大增。 2016-2018 年 : 过热发展问题显现,政策继续扶持但 产业 热度回落。 2017-2018 年 仅有 10 家公司 新 介入,并购和自主研发各占一半,系统集成 占比 70%,零部件业务依旧不多。 多方面原因导致上市公司介入工业机器 人领域 热情回落 。 第一 , 2014-2015 年的 补贴力度大但审查监管不足 , 导 致机器人数量暴增 , 骗补套补 事件 频发 ,因此 2017 年以来虽然补贴力度 依旧不减,但监管趋严 ,企业骗补难度加大;第二, 技术难度低的 本体和 集成领域市场竞争已经较为激烈 ,核心零部件技术难度提高,目前都不是 进入的好机会; 第三 , 前期介入的 公司大部分业绩释放不达预期 ,过度依 靠补贴,补贴趋严后介入动力不足 ; 第四 ,当前二级市场资金匮乏,且市 场对机器人的故事逻辑越来越怀疑, 并购环境较差。 图表 3: 2009-2018 年上市公司介入工业机器人 领域 发展 演变 来源: wind, GGII, 国金证券研究所 以小见大, 补贴导向下 我国工业 机器人 产业发展 起伏 三 阶段 1) 2010-2012 年 , 产业风起。 伴随我国汽车 、 3C 产业自动化浪潮,集成商 介入工业机器人业务,市场出现跨越增长 。 2012 年 工业机器人顶层设计出 台,大力扶持,迎来发展小高峰; ------------------------------------------------------------ 工业机器人专题一:公司盘点及模式探讨 - 9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2) 2013-2015 年 , 快速 发展。 顶层设计 往下传导 ,地方政府密集出台应用 补贴政策,一级企业数量爆发增长,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入场,市场呈现爆 发增长,迎来 发展 高峰; 3) 2016-2018 年 , 回落调整。 盲目补贴过热发展的问题凸显,骗补问题严 重,低端重复建设严重,技术积累不足 。一级市场及上市公司业绩兑现 均 不达预期,市场热度 出现 回落 , 2018 年产量增速下滑, 9 月 产量 11448 套 ( 同比下降 16.4%), 1-9 月 累计产量 113165 套( 同比增长 9.3%) 。 同时, 政策补贴趋严、 结构优化, 一级市场面临融资难估值贵,行业开始洗牌, 产业 进入调整期 ,寻找新的突破方向 。 图表 4: 2018 年 1-9 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及增速 图表 5: 2009-2018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三阶段 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金证券研究所 来源:国金证券研究所 附注一 : 工业机器人 补贴政策 梳理 2014 年起 ,地方政府 补贴政策密集出台 。 2012 年顶层设计之后往地方政府 传导,地方政府在 2013 年观望之后, 2014 年开始密集出台地方配套补助 政策, 补贴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层面,特别是 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 地 区。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统计,全国 超过 36 个城市将机器人作为当 地产业发展重点,财政补助额度大幅增长 , 2014-2015 年,一共出台了 77 项地方政府支持机器人的政策。 结构来看 , 2014-2015 年 应用补贴远远大于研发补贴。 创新 研发补贴 多为 中央主导 但金额 较少,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额度一般为几十万 ,例如 863 计划、“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资金”, 发改委主导的“首台(套)”补 贴政策等 ; 地方政府偏 应用补贴 , 规模庞大,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补贴额度为百万规模,有的地区甚至达上千万。 2016-2018 年补贴结构开始优化 , 研发补助提高 , 监管趋严 。 2014-2015 年 补贴细则不足、 监管宽松 ,骗补套补频发,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暴增, 造成低端重复建设严重 。 2017 年开始补贴政策结构优化并加强监管,研发 补助 的 比例不断上升。 图表 6: 2014 起 地方政府大规模补贴工业机器人产业 补贴主体 补贴时间 补贴类型 补贴政策 发改委 2015- 研发补助 首套产品补贴 售价 /成本的 10%, 关键零部件最高补贴 50 万元,单机产品最高补贴200 万元,成套设备最高补贴 400 万元 863 计划 持续 研发补助 “ 863 计划 ”, 2014 年 机器人的三个领域的拨款经费总额累计不超过 4000 万元 智能制造装备 发展专项资金 持续 研发补助 “ 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资金 ”, 国家将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安排适当研发补助资 金,国家补助资金原则上 50%补贴用户, 50%补贴制造商 广东 2016 应用补助 2016 年工业与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中,机器人发展专题资金约 3.6 亿元 广州 2014-2016 应用补助 本市采购或租赁,补助 20%(最高 3 万元 /台);非本市采购租赁项目,补助 10%(最高 50 万元 /套) -20% -10% 0% 10% 20% 30% 40%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