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规划编制说明
宁波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规划【文本】 宁波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规划 编制说明 二〇一九二〇一九年八月 宁波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规划【规划说明】 目 录 第一章规划编制的基本情况1 第一节规划编制依据1 第二节规划编制过程2 第三节规划的功能4 第四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4 第五节规划范围及内容5 第六节规划方法和技术路线6 第二章关于“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的说明9 第三章关于“十二五”发展目标的说明10 第一节城际城乡交通发展目标的说明11 第二节城市交通发展目标的说明12 第四章征求意见的情况说明20 第五章有关规划衔接情况说明22 第六章名词解释23 附:专家评审意见 26 第一章 规划编制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规划编制依据 本规划以四个层面的文件和相关规划作为编制依据。一是国家关于“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性文件,具体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相应的说明;二是宁波市关于“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性文件,具体包括2009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尽快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的通知》(甬政办发[2009]221号)、2010年宁波市府办《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甬政办发[2010]29号)、《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三是国家关于长三角区域的长期性规划,具体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四是宁波综合交通相关的上位规划和中长期规划,具体包括国家以及区域层面的交通专项规划,如《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宁波市综合交通“十一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总体规划》、《宁波市高速公路网规划》、《宁波市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规划》、《宁波地区铁路总图规划(草案)》、《宁波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报批稿)》、《宁波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宁波市城市快速路网规划》、《宁波公共停车场规划》等。 此外,规划编制过程中还参考了大量年鉴、统计数据和相关的规划研究报告,作为规划的基础和支持。 第二节 规划编制过程 宁波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总体上可分为前期研究和规划编制两个阶段。 (1)前期研究阶段 根据2009年宁波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尽快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的通知》(甬政办发[2009]221号)要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列入了全市“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由市交通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建委、市城管局、市规划局、市铁指、市轨道指、栎社机场、宁波港集团、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10个相关单位参加,于2009年9月启动了宁波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规划研究工作。经制定工作方案、调研收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广泛征求意见等几个阶段,于2010年1月完成规划研究工作。该项工作对于理清宁波市“十一五”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明确 “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的基本思路以及目标,制定重点建设任务和对策措施,指导“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规划编制阶段 2010年2月,宁波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宁波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甬政办发[2010]29号),其中,综合交通规划作为需重点编制的专题规划列入“十二五”规划体系,由市交通局牵头,市发改、建委、城管三家单位参加共同编制。后根据市发改委意见,增加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为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市交通局于2010年4月19日主持召开了“十二五”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并于会后印发了《宁波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甬交规[2010]101号)。同时委托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交通所”)为协编单位。2010年5月~7月,市建委、城管、轨道等各参加单位陆续提供了文字素材和建设项目表。2010年8月中旬,宁波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规划形成初稿。2010年8月31日,交通局在宁波市政府系统内召开规划初稿征求意见会,听取市级相关部门以及各县市区交通局的意见,会后又书面征求了各县市区政府意见。2010年9月20日,根据市级部门、各县市区政府提出的反馈意见,市交通局组织市建委、城管、轨道等单位对规划报告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2010年10月18日,市交通局向谭大辉副市长汇报了规划的阶段成果,并根据市领导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目前的规划成果。2010年11月~12月,向宁波市人大、政协、民镜等部门汇报了规划成果、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2011年1月,在市发改委主持下,召开全市各县市区发改系统意见征求会,对规划目标、任务和具体项目进行进一步核实确认。2011年4月14日,浙江省发改系统会议,向省发改委领导汇报了规划成果,并根据省发改委领导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完善。2011年4月25日,由宁波市交通局组织,在编制单位内部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意见,形成规划送审稿。2011年6月24日,由宁波市发改委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评审,并按照专家组意见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报批稿。 第三节 规划的功能 本规划具有三项基本功能:一是综合交通作为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宁波市 “十二五”综合交通规划是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其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将纳入城市总体目标和发展任务之中;二是适应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要求,从综合的角度对宁波市“十二五”期间的交通发展目标和任务进行规划,对宁波市综合交通建设在“十二五”期间的实施性任务进行统筹;三是作为宁波市综合交通“十二五”期间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是“十二五”期间制定宁波市综合交通建设年度计划的依据。 本规划综合权衡宁波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发展阶段和编制的时间安排,确定本规划以建设规划为主。 第四节 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在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以优化网络、构建枢纽、提升功能、支撑发展、服务民生为方针,以扩充能力、调整结构为重点,统筹城际、城乡、城市交通及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智慧交通和绿色交通,加快综合交通信息化建设,为促进“六个加快”、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规划原则:规划编制过程中重点把握四个方面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原则。人是交通设施的使用者和服务对象,规划编制过程中强调人的需求导向和人性化服务,特别应重点关注公共交通、城乡交通等直接涉及民生的交通系统。 (二)以长期规划为依据的原则。充分尊重综合交通中长期规划和各类交通专项总体规划的指导性地位,综合交通“十二五”规划的任务和项目原则上以长期规划作为依据。 (三)注重综合交通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综合交通一体化,充分体现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和比较优势,合理配置、集约利用交通资源,衔接优化各种运输设施空间布局,引导城市人口和产业布局。 (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立足宁波综合交通的实际,以财政资金、融资能力和土地资源供给为约束条件,合理制定“十二五”期间发展目标与规模。 第五节 规划范围及内容 本规划范围为宁波市全市域范围。根据政府职能分工及规划需要,规范范围分为市区、市域二个层次。市区范围为市属海曙、江东、江北、北仑、镇海、鄞州六区,陆域面积2461平方公里;市域范围为宁波市行政辖区,陆域面积9816平方公里,具体包括市区、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县、宁海县和象山县。 根据规划需要,从综合交通的主要功能的角度,将综合交通划分为城际交通、城乡交通和城市交通三个层次。城际交通即宁波市域与周边省市及境外联系的交通方式,具体包括港口水运、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规划范围为超市域范围;城乡交通即为宁波市区与宁波下辖市县(具体为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县、宁海县和象山县)以及宁波下辖市县之间联系的交通方式,具体包括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规划范围为市域范围;城市交通即宁波市区内部联系的交通方式,具体包括公共交通、城市道路和专业公共停车场库,规划范围为市区范围。 从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角度,本规划对衔接城际、城乡、城市的综合运输枢纽进行了规划,规划范围为全市域,以市区为重点。 在综合运输方式上,本规划未包含管道运输和慢行交通。管道运输的规划与建设目前主要为企业行为,因此未纳入本规划。由于慢行交通尚无长期规划,而且慢性交通更多涉及管理问题,因此慢行交通也未纳入本规划。 在规划范围上,宁波下辖市县的城市交通的管理职能隶属于各市县政府,各市县政府可参照本规划编制市县级综合交通规划。因此,限于政府职能、编制时间等原因,本规划不包含各市县的城市交通相关内容。 第六节 规划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规划在组织形式上是以政府部门为主,专业科研机构为辅的组织形式。规划由宁波市交通局牵头,宁波市建设委员会、宁波市城市管理局和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等政府部门参与,由科研机构——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撑,共同承担规划编制工作。该组织形式既可以充分运用科研机构的专业理论,也通过政府部门的实践确保规划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本规划在编制方法上采用先分散、再综合的编制方法。本规划先由各政府部门从各自职能的角度提供基础资料、发展思路、并编制交通专项规划草案,再由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从综合交通的角度对各交通专项规划进行研判和梳理。通过这种编制方法,平衡专项规划与综合交通规划的目标。 本规划在技术方法上综合运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综合运输经济学等理论方法,充分借鉴国内外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经验,并从区域和功能的角度对综合交通体系进行划分,确保交通发展目标与区域发展目标相协调。 图1-1 规划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关于“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的说明 “十一五”期间是宁波历史上综合交通投资强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技术水平提高最显著的时期,这是《宁波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符合实际的。 《规划》以2010年实际完成情况作为现状基础数据,通过与《宁波市综合交通“十一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含中期调整)中确定的“十一五”规划目标逐项进行比对,从投资、设施和运输三个方面进行评估,总结得出“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的结论。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和各有关部门的关心下,在全市人民大力支持下,在全市交通工作者艰苦奋斗下,宁波市综合交通体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综合交通网络日趋完善,交通地位在“十一五”期间显著提高,运输装备、运输服务不断升级改善,城市交通呈现多层次、立体化发展新趋势,为宁波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空间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通过与全国同类型城市的综合交通发展现状相对比,宁波综合交通在设施总量上、运输结构上、体制机制上、城市交通效率上与宁波位居前列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宁波构建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目标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是城市交通和综合运输枢纽发展滞后,已成为宁波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竞争力提高的制约性因素之一。 第三章 关于“十二五”发展目标的说明 第一节 关于总体目标的说明 “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是国家最高层面--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落实到综合交通领域就是要统筹城际、城乡和城市交通,促进综合运输的协调发展。同时,根据《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纲要》,宁波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综合交通规划作为宁波市“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十二五”期间宁波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程度应与城市目标相一致,即要构建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综合运输体系。 同时,宁波作为国家明确的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主要组成部分和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通过“十二五”期间综合交通建设的大力推进,其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为2020基本实现综合交通现代化打下基础。这里提到的“基本实现”主要是根据《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基本思路》,其中提出2020年宁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也是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保持同步。 第二节 城际城乡交通发展目标的说明 1、关于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 “十二五”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的发展目标以宁波交通局研究课题《宁波“十二五”港口发展规划研究》作为技术支撑,既充分考虑“十二五”期间宁波港腹地社会经济及外贸增长,同时又考虑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和城市转型发展对港口要求,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最终根据《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得出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的发展目标。 结论:2015年港口吞吐量达到5.5亿吨,集装箱港口吞吐量达到2000万TEU。 2、关于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 “十二五”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的发展目标以《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为依据。 结论:根据《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总体规划》,至2015年,宁波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75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1万吨。 3、关于城际城乡客货运输量 “十二五”城际城乡客货运输量的发展目标以宁波交通局研究课题《宁波市“十二五”综合运输发展规划研究》作为技术支撑,通过对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四种运输方式的现状,“十二五”期间的社会经济、各种运输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尤其注重体现“十二五”期间铁路运输的快速增长要求和发展航空运输的要求,综合运用时间序列、线性回归、因果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综合得出“十二五”城际城乡的客货运输量。 结论:“十二五”城际城乡客货运输发展现状及预测值见表3-1。 表3-1 “十二五”城际城乡客货运输发展现状及预测值 年份 客运量(万人) 货运量(万吨) 公路 铁路 水路 航空 公路 铁路 水路 航空 2010年 33000 1900 155 450 16500 1900 12200 8 2015年 40300 4476 179 750 21148 3555 14803 21 增长 22.1% 135.6% 15.5% 66.7% 28.2% 87.1% 21.3% 162.5% 4、关于城际交通效率目标 至2015年,宁波至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主要城市的最快出行时间均在90分钟以内。实现方式见表3-2。 表3-2 2015年宁波市与周边主要城市联系效率 目标城市 现状时耗 2015年时耗 目标方式 备注 宁波-上海 120 90 客运专线 沪杭城际、杭甬客专 宁波-杭州 97 45 客运专线 杭甬客专 宁波-南京 300 90 客运专线 杭甬客专、宁杭城际 宁波-舟山 60 60 高速公路 宁波-舟山跨海大桥 宁波-台州 49 49 动车组 甬台温铁路 宁波-温州 80 80 动车组 甬台温铁路 第三节 城市交通发展目标的说明 1、 关于居民出行量的说明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居民出行的定义包含三个要素:(1)完成一次有目的的活动;(2)利用有路名的街道或公路;(3)步行单程时间在5分钟以上,或自行车单程在400米以上。符合以上三个条件,记为一次出行。 居民出行量预测由出行强度和常住人口数量两个因素确定。 出行强度:2002年宁波市居民出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宁波市居民日均出行次数为2.22人次/人日。根据国际国内城市的发展经验,人员出行强度随经济活动增多而不断提高,上海中心城居民出行强度由1988年的1.91人次/人日增长至2009年的2.37人次/人日,国际大都市如伦敦更是高达2.81人次/人日。根据国内城市居民出行强度类比,预测宁波2010年居民出行日均强度达到2.3人次/人日,2015年达到2.42人次/人日。 表3-3 宁波与上海居民出行强度对比 年份 宁波 上海 2010 2.3 2.37 2015 2.42 2.51 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一般指户籍人口与居住半年以上暂住人口的总和,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 2010年市区常住人口为349万人,预计2015年将达到400万人。 由此测算宁波居民出行量结果见表3-4。 表3-4 宁波市区居民出行量预测结果 年份 市区常住人口 (万人) 出行强度 (人次/人日) 出行量 (万人次/日) 2010 349 2.3 802.7 2015 400 2.42 968 2、 关于居民出行方式结构目标的说明 居民出行方式总体上分为公共交通、私人机动和慢行交通三大类。其中,公共交通一般包括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公共汽电车)和出租汽车;私人机动一般包括小汽车和摩托车,慢行交通一般包括自行车和步行。居民出行方式结构就是各种出行方式占居民出行总量的比重。 (1)轨道交通 2010年,宁波市轨道交通尚未建成,出行量为0; 2015年,根据《宁波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客流预测专题报告》预测结果,轨道交通日均出行为53万人次。 (2)常规公交 2010年,宁波市区公交客运量4.55亿人次,日均客运量124.7万乘次,换乘系数参考2002年调查值1.27,公交方式出行量为98.2万人次。 2015年,宁波市区公共汽电车4800标台,按每标台日均服务400乘次计(2009年为306乘次),公交日均客运量192万乘次。 2015年,随着轨道交通建成,公交网络逐步优化,公交换乘率逐步提高,根据类似城市的经验,公交换乘率取1.4。 表3-5 宁波市区常规公交出行量预测结果 年份 公交载客量 换乘率 公交出行量 (万乘次) (乘次/人次) (人次) 2010 124.7 1.27 98.2 2015 192 1.4 137 上海2009 741 1.4 529 (3)出租车 2010年,宁波市区出租车数量共计3851辆,按日均载客46车次计算(根据随机调查,宁波市区出租车日均载客大于46车次),每车次按乘坐1.5人(全国出租车载客平均每车次在1.4-1.8左右)计算,2010年宁波市区出租车载客26.6万人。 “十二五”期间宁波应适度增加市区出租车辆数,具体增加额度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与同类型城市类比。2009年南京和杭州市区出租车数量均在8000辆以上(南京市区8550辆,杭州市区8066辆),宁波市区出租车数量应具有类似规模。二是参考国家规范。根据国家《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大型城市每万人出租车配置标准不应低于20辆。根据此标准,至2015年,宁波出租车数量应在8000辆左右。但是考虑到宁波城市道路规模、结构和“十二五”轨道施工造成城市交通压力等实际情况,经综合平衡,2015年宁波市区出租车数量拟提高到4851辆。即保持出租车在居民出行总量中3.5%的占比不变。 2015年,宁波市区出租车数量将提高到4851辆,出行车次与载客率基本不变, 2015年宁波市区出租车载客34万人。 表3-6 宁波市区出租车出行量预测结果 年份 出租车数量 出行车次 载客强度 出行量 (辆) (车次/日) (人/车次) (万人次) 2010 3851 46 1.5 26.6 2015 4851 46 1.5 34 (4)小客车 2010年,宁波市区小客车约29.6万辆(根据统计局发布的宁波市区户均小汽车拥有量0.25辆推算),按日均出行车次2.3车次,每车次载人1.9人计,小客车方式出行量为129.2万人次。 按照目前小汽车的增长速度,预计2015年市区小客车拥有量将达到42万辆。按日均出行车次2.3车次,每车次载人2人计,小客车方式出行量为193万人次。 表3-7 宁波市区小客车出行量预测结果 年份 小客车数量 出行车次 载客强度 出行量 (万辆) (车次/日) (人/车次) (万人次) 2010 29.6 2.3 1.9 129.2 2015 42 2.3 2 193 (5)摩托车 2010年摩托车保有量约15万辆,日均出行车次2.1车次,每车次载人1.1人次计,摩托车方式出行量为34.7万人次。 预计2015年宁波市区摩托车保有量略有减少,按12万辆计,日均出行车次2.2车次,每车次载人1.1人次计,摩托车方式出行量为29万人次。 表3-8 宁波市区摩托车出行量预测结果 年份 摩托车数量 出行车次 载客强度 出行量 (万辆) (车次/日) (人/车次) (万人次) 2010 15 2.1 1.1 34.7 2015 12 2.2 1.1 29 (6)慢行交通及其他 估算步行比重变化相对缓慢,随着机动化快速发展,慢行出行比重略有下降。 根据以上推算过程,宁波居民出行方式结构见表3-9。 表3-9 宁波市区居民出行方式结构预测结果 方式 公共汽电车 轨道 出租车 小汽车 摩托车 自行车 步 行 其他 合计 2010年 方式比重 12.2% 0 3.3% 16.1% 4.3% 36.0% 26.0% 2.0% 100.0% 出行量 98.2 0 26.6 129.2 34.7 289.0 208.7 16.4 802.7 2015年 方式比重 14.2% 5.5% 3.5% 20.0% 3.0% 28.0% 24.0% 1.9% 100% 出行量 137 53 34 193 29 271 232 18 967 3、 关于道路运行效率目标的说明 (1)城市道路网高峰时段平均饱和度 城市道路网高峰时段平均饱和度指的是高峰小时市区城市道路全路网的平均饱和度,是总体道路交通需求(标准车公里)与道路总容量(标准车公里)的比值。 由于宁波城市道路网高峰时段平均饱和度缺少现状调查数据作为基础,该目标值的制定对比参照了同类城市的水平。例如南京主城区2004年道路网高峰时段平均饱和度为0.37,常州市区2008年城市道路网高峰时段平均饱和度为0.42,上海2009年城市道路网高峰时段平均饱和度为0.57。 (2)主干道高峰时段平均饱和度 主干道高峰时段平均饱和度指的是高峰小时市区所有主干道的平均饱和度,是主干道上的道路交通需求总和与主干道道路总容量(标准车公里)的比值。与城市道路网高峰时段平均饱和度指标反映全路网特征不同,主干道高峰更反映了城市主要通道(干道)流量的集中程度。 《2009年宁波市城市交通发展年报》中列出的通途路、世纪大道等几条主要主干道的高峰时段饱和度调查值基本在0.6左右。同时,该目标值的制定也对比了同类城市的水平。例如常州2008年主干道高峰时段平均饱和度0.54,上海2009年主干道高峰时段平均饱和度为0.63。 考虑车辆快速增长带来的道路交通需求增长要明显快于道路设施供给的增长,因而确定了不高于0.85的目标值。 (3)干道道路网络高峰时段平均车速 干道道路网络高峰时段平均车速指的是高峰小时市区次干道以上级别道路的平均车速。 该目标值的制定对比了同类城市的水平。例如上海2009年干道道路网络高峰时段平均车速17.7km/h,广州2009年干道道路网络高峰时段平均车速18.7km/h。 (4)公交车高峰时段平均运送速度 公交车高峰时段平均运送速度指的是高峰小时市区范围所有公交线路上公交车辆的平均运送速度,运送速度是公交线路长度与公交车从首站至末站所用时间的比值,而不同于一般的车辆在路段上行驶的速度。 由于缺乏现状调查数据,该目标值的制定参照了同类城市的水平。例如上海2009年公交车高峰时段平均运送速度13.8km/h,昆明2006年公交车高峰时段平均运送速度15.8km/h。 4、 关于公共停车场库建设目标的说明 按照停车场库的规划性质,可分路外配建停车场库、路内停车场和公共停车场库。 配建停车场:是指各小区、建筑、单位等在地块内配套附设的停车设施。主要为与该设施业务活动相关的出行者提供停车服务,包括主体建筑的停车以及主体建筑所吸引的外来车辆。 路内停车场:指经过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审核,根据地区内的停车矛盾和道路交通状况,利用道路红线范围以内的车行道(主要为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设置的停车位。 公共停车场库:是指由政府出资或企业集资、融资所兴建的明确具有社会服务功能、专门从事停车经营活动的路外停车场库。本规划所指公共停车场库专指此类停车场库。 第四章 征求意见的情况说明 本规划自开展编制工作以来,在形成各个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不仅在规划编制单位之间多次开展讨论,并且征求了包括发改、规划、国土、交警等市级相关部门,以及各县市区政府、交通局,港务集团、栎社国际机场等大型交通企业的意见。各部门、各区县和企业针对规划内容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各部门的意见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综合交通系统现状及规划目标的具体指标确定问题(规划目标的确定过程在本编制说明的第三章已予以详细说明)。二是关于规划中的提法及词汇的准确性与合理性问题(本规划已基本采纳各部门提出的修改意见)。 各区县及企业的意见主要集中于建设项目内容。各区县及单位从发展需求出发,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设项目,希望能纳入本次“十二五”综合交通规划。同时,对部分已纳入综合交通规划建设项目的建设期限、投资、用地指标提出了修正建议。 意见采纳情况:对于建设项目的选择,本规划首先以长期规划为依据,对于确实符合发展需求而未能纳入长期规划的建设项目,需要调整相关长期规划。建议先开展规划研究,再适时通过法定程序纳入相关长期规划。对于处于长期规划范畴的建设项目,以各主管部门申报的建设计划为依据。有建设需求而未在主管部门建设计划之内的,作为预备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前期工作,视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可在“十二五”期间适时开工建设。同时按照惯例,本规划在“十二五”实施中期将进行规划中期评估,届时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及项目前期工作进展可对规划作局部调整。 第五章 有关规划衔接情况说明 本规划在编制过程与国家、省及宁波市各级相关规划进行了衔接,具体包括:《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宁波市“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宁波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宁波市中心城“十二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宁波市城市管理“十二五”规划》、《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在编)、《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十二五”规划》等。 第六章 名词解释 1、 综合交通:一般是指交通基础设施,涵盖了公、铁、水、空以及管道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服务范围覆盖城际、城乡、城市的交通综合体。 2、 综合运输体系:指符合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现代技术经济特点,统筹城际、城乡、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运输服务,形成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分工协作、有机结合、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一体化交通运输综合体。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网络系统、运输装备及技术系统、综合运输运行与服务系统三大系统。 3、 综合运输枢纽:在城市及城际交通的转换点,依托一种及以上对外运输方式,实现内外交通的转换场所在同一空间内集中布设,具有运输组织与管理、中转换乘、信息流通、辅助服务等在空间和运输组织上无缝衔接而形成的大容量的、一体化的客、货运转换系统。 4、 六个加快:六个加快为: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提升生活品质,是市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5、 六大提升:2007年3月在中共宁波市第十一次代表中提出了 “六大提升”的目标,即一是提升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二是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三是提升港口大桥带动功能;四是提升城市国际化程度,加快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五是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六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6、 公共交通:广义上指为公众提供运输服务的交通通道、工具和设施。本文中公共交通特指为城市居民提供运输服务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和出租车。 7、 绿色交通:广义上指采用低污染,适合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概念。 8、 智慧交通:指综合运用物联网、传感网路网监控、RFID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综合交通模式和形态。 9、 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指公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已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常住人口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6个月以上)的人口。主要包括:主要包括:(1)除离开本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在国外工作或学习的人)的全部常住本地的户籍人口;(2)户口在外地,但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者,或离开户口地半年以上而调查时在本地居住的人口;(3)调查时居住在本地,但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登记常住户口,如手持户口迁移证、出生证、退伍证、劳改劳教释放证等尚未办理常住户口的人。 10、 平均饱和度:路网上路段的交通量之和与通过能力的比值,是综合反映道路网运行情况的指标。 11、 三位一体:以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为核心,以完善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为基础,以发展港口金融、信息配套服务为支撑,打造集运输、物流、贸易、金融、信息和咨询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港口综合服务业体系。 12、 213高(快)速交通圈:“213”高(快)速交通圈,即通过高速公路网和城市快速路网实现从宁波到上海、杭州、金华、温州2小时交通圈,大市范围内1小时交通圈,都市区30分钟交通圈。 13、 试点卫星城市:宁波确定江北慈城镇、余姚泗门镇、宁海西店镇、象山石浦镇、鄞州集士港镇、奉化溪口镇及慈溪观海卫镇7个镇为试点卫星城市。